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沙动画的释义和内涵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沙画的相关释义和界定 | 第9-12页 |
一、 沙画的相关释义 | 第9页 |
二、 沙画的表现形式 | 第9-12页 |
第二节 沙动画的相关释义和界定 | 第12-16页 |
一、 动画的概念及其特征 | 第12-13页 |
二、 沙动画的释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 沙动画的艺术内涵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沙动画与其他动画概念的区别 | 第16-18页 |
一、 与传统动画的区别 | 第16页 |
二、 与计算机动画的区别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沙动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| 第18-38页 |
第一节 沙动画产生的原因 | 第18-23页 |
一、 实验动画的诞生与发展 | 第18-21页 |
二、 “逐格拍摄法”的发明和发展 | 第21-23页 |
三、 网络传播下沙动画的发展 | 第23页 |
四、 商业价值带来的沙动画的变革 | 第23页 |
第二节 沙动画的发展与繁荣 | 第23-32页 |
一、 20 世纪 60 年代末沙动画的萌芽 | 第23-26页 |
二、 20 世纪 70-80 年代末期标志性的作品和形式出现 | 第26-27页 |
三、 20 世纪 90 年代沙动画的探索阶段 | 第27-28页 |
四、 21 世纪沙动画的繁荣发展 | 第28-32页 |
第三节 沙动画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的分析 | 第32-38页 |
一、 弗兰克·库科(Ferenc Cakó):沙画表演艺术的先驱 | 第32-33页 |
二、 卡洛琳·丽芙(Caroline Leaf):沙动画短片的创始人 | 第33-34页 |
三、 饭面雅子(いいめんまさこ):新生代沙动画艺术家 | 第34-38页 |
第三章 沙动画创作的特点分析 | 第38-54页 |
第一节 沙动画创作形式的特点 | 第38-43页 |
一、 特殊的创作材料 | 第38-39页 |
二、 表演与传统绘画的结合形式 | 第39-41页 |
三、 多元化的创作方式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沙动画创作内容的特点 | 第43-46页 |
一、 重建神话故事的再创作 | 第43页 |
二、 与文学作品的紧密结合 | 第43-44页 |
三、 个体故事折射出社会问题与价值观 | 第44-45页 |
四、 寓内心情感于叙事之中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沙动画创作的文化特点 | 第46-48页 |
一、 本土文化的内涵 | 第46页 |
二、 多元的思想文化特色 | 第46-47页 |
三、 个人审美精神的体现 | 第47页 |
四、 寓教于乐的文化宗旨 | 第47-48页 |
第四节 沙动画创作的传播特点 | 第48-51页 |
一、 传播内容碎片化 | 第48页 |
二、 传播主体多样化 | 第48-49页 |
三、 传播形式多元化 | 第49-51页 |
第五节 中西方沙动画创作特点比较 | 第51-52页 |
一、 共同点 | 第51页 |
二、 不同点 | 第51-52页 |
第六节 沙动画创作的局限性 | 第52-54页 |
一、 塑造形象与设计动作较为困难 | 第52-53页 |
二、 画面表现力较为粗糙 | 第53页 |
三、 社会认知度不够全面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沙动画创作的发展趋势和引发的思考 | 第54-60页 |
第一节 沙动画创作的发展趋势 | 第54-56页 |
一、 创作题材多元丰富 | 第54页 |
二、 构建全新的传播模式 | 第54-55页 |
三、 数字技术对沙动画创作的变革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中国沙动画创作的发展状况 | 第56-58页 |
一、 创作群体不断扩大 | 第56-57页 |
二、 模仿痕迹严重 | 第57-58页 |
三、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| 第58页 |
四、 商业运作的冲击带来的影响 | 第58页 |
第三节 由沙动画创作对动画教学的思考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附录一 本文所涉及的专用术语 | 第64-67页 |
附录二 本文所涉及的图片清单 | 第67-69页 |
附录三 本文所涉及的表格清单 | 第69-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