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利用生态位重心转移实证研究--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Summary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| 第12-15页 |
·土地作业场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位重心理论体系构建 | 第20-24页 |
·土地利用生态位重心理论的主体 | 第20页 |
·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重心测度模型构建 | 第20-21页 |
·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测算 | 第20页 |
·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构建 | 第20-21页 |
·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重心测度模型构建 | 第21-22页 |
·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宽度测算 | 第21-22页 |
·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重心模型构建 | 第22页 |
·土地作业流模型的构建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作业势的模型构建 | 第22页 |
·土地作业势差的模型构建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作业流 | 第23页 |
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天水市土地利用生态位分析 | 第24-42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时段和资料来源 | 第25页 |
·研究时段的界定 | 第25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25页 |
·数据的预处理 | 第25页 |
·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宽度分析 | 第25-34页 |
·农用地数量生态位态势变化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农用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测算与分析 | 第28页 |
·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态势变化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宽度测算与分析 | 第31页 |
·未利用地数量生态位态势变化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未利用地数量生态位宽度测算与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势变化及生态位宽度分析 | 第34-40页 |
·农用地经济生态位态势变化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农用地经济生态位宽度测算与分析 | 第37页 |
·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态势变化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宽度测算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天水市土地利用生态位重心转移动态演变分析 | 第42-57页 |
·天水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农用地数量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天水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5-50页 |
·农用地经济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重心转移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天水市土地作业流变化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天水市土地利用生态位重心转移原因分析 | 第53页 |
·天水市土地利用生态位调控措施 | 第53-55页 |
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·讨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