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 
| Abstract | 第11-13页 | 
| 1. 绪论 | 第13-21页 | 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 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 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 
| ·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 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 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 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 
| ·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9-21页 | 
| 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 
| ·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| 第20-21页 | 
| 2.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21-29页 | 
| ·相关概念 | 第21-23页 | 
| ·公信力 | 第21-22页 | 
| ·慈善组织公信力 | 第22-23页 | 
| ·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 
| ·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理论 | 第23-25页 | 
| ·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25-27页 | 
| ·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7-29页 | 
| 3.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| 第29-40页 | 
| ·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 | 第29-37页 | 
| ·公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状况 | 第29-30页 | 
| ·满意度与信任度状况 | 第30-31页 | 
| ·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和独立性状况 | 第31页 | 
| ·慈善组织资源状况 | 第31-34页 | 
| ·资源配置状况 | 第34-36页 | 
| ·公共危机事件情况 | 第36-37页 | 
| ·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| 第37-40页 | 
| ·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反应 | 第37-38页 | 
| ·慈善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 
| 4.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40-49页 | 
| ·缺乏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| 第40-42页 | 
| ·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| 第40页 | 
| ·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| 第40-41页 | 
| ·文化思想基础比较薄弱 | 第41页 | 
| ·社会信任危机、公众慈善意识不强 | 第41-42页 | 
| ·政府角色错位 | 第42-44页 | 
| ·政府行政干预过多,慈善组织独立运行空间狭小 | 第42页 | 
| ·慈善组织市场的非竞争性,慈善资源垄断性过高 | 第42-43页 | 
| ·慈善相关立法不足 | 第43页 | 
| ·相关激励政策不完善 | 第43-44页 | 
| ·慈善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 | 第44-47页 | 
| ·慈善组织缺乏服务意识和使命感 | 第44-45页 | 
| ·慈善组织资源发现不足、专业人才匮乏 | 第45页 | 
| ·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| 第45-46页 | 
| ·慈善组织运行绩效低、资源配置失衡 | 第46页 | 
| ·慈善组织透明度低、缺乏与公众有效沟通 | 第46-47页 | 
| ·外部监督不强 | 第47-49页 | 
| ·政府对慈善组织监管功能缺失 | 第47页 | 
| ·社会监督力量薄弱 | 第47-48页 | 
| ·外部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 | 第48-49页 | 
| 5. 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 | 第49-55页 | 
| ·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| 第49-50页 | 
| ·大力发展生产力,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| 第49页 | 
| ·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进程 | 第49页 | 
| ·加强慈善文化建设,提高公民慈善意识和参与度 | 第49-50页 | 
| ·转变政府角色,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的制度建设 | 第50-51页 | 
| ·转变政府角色,科学定位 | 第50页 | 
| ·健全慈善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 | 第50-51页 | 
| ·完善社会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 | 第51页 | 
| ·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 | 第51-53页 | 
| ·强化人才队伍建设,增强组织服务意识 | 第51-52页 | 
| ·完善组织财务管理机制 | 第52页 | 
| ·提高组织运行效率,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| 第52页 | 
| ·完善慈善信息公开制度与渠道,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| 第52-53页 | 
| ·加强外部监督 | 第53-55页 | 
| ·加强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 | 第53页 | 
| ·加强社会监督 | 第53页 | 
| ·强化公共媒体的监督职能 | 第53-54页 | 
| ·加强同行自律性监督,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| 第54-55页 | 
| 结语 | 第55-5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 
|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 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