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13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3-17页 |
第2章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| 第17-24页 |
·材料 | 第17-18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17页 |
·试剂和仪器设备 | 第17-1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标本的分离培养 | 第18页 |
·鉴定 | 第18页 |
·普通肉汤的制备 | 第18页 |
·MH平板的制备 | 第18页 |
·纸片扩散K-B法 | 第18-19页 |
·结果 | 第19-21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主要来源 | 第19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| 第19页 |
·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(Multidrug resistant P. aeruginosa ,MDRPA)的临床分离率 | 第19-21页 |
·讨论 | 第21-24页 |
第3章 AmpC酶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| 第24-37页 |
·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24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25-26页 |
·细菌复苏和培养 | 第26页 |
·纸片扩散K-B法 | 第26页 |
·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| 第26-27页 |
·细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(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, RAPD)分型 | 第27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7页 |
·最低抑菌浓度(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,MIC)值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酶提取 | 第28页 |
·AmpC 酶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RAPD分型 | 第29页 |
·MIC | 第29页 |
·AmpC酶初筛实验、头孢西丁诱导实验和头孢西丁三维确证实验 | 第29-30页 |
·讨论 | 第30-37页 |
第4章 β-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及适应性的影响 | 第37-48页 |
·材料 | 第37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37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·试剂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8-41页 |
·PBS的配制 | 第38页 |
·10%三氯乙酸配制 | 第38页 |
·1M Tris-Hcl的配制 | 第38页 |
·1%的龙胆紫溶液配制 | 第38页 |
·2%乙酸配制 | 第38页 |
·刚果红溶液配制 | 第38页 |
·蛋白水解酶标准品配制 | 第38-39页 |
·弹性蛋白酶标准品配制 | 第39页 |
·10mg/mL弹性蛋白刚果红溶液配制 | 第39页 |
·10m M磷酸氢二钠溶液配制 | 第39页 |
·体外竞争实验 | 第39页 |
·生长率的测定 | 第39-40页 |
·胞外粘多糖的测定 | 第40页 |
·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| 第40页 |
·弹性蛋白酶活性测定 | 第40页 |
·生物被膜测定 | 第40-41页 |
·LasA蛋白活性测定 | 第41页 |
·统计学方法 | 第41页 |
·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体外竞争实验 | 第41页 |
·生长率测定 | 第41页 |
·胞外粘多糖测定 | 第41-42页 |
·蛋白水解酶活性、弹性蛋白酶活性、生物被膜及LasA蛋白活性 | 第42页 |
·讨论 | 第42-48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8页 |
综述 | 第58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活动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表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