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4页 |
| 插图清单 | 第14-16页 |
| 表格清单 | 第16-17页 |
| 1 绪论 | 第17-2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意义 | 第19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4页 |
| ·内陆核电水资源管理 | 第19-21页 |
| ·内陆核电低放废液排放 | 第21-22页 |
| ·低放废液排放数值模拟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| 2 内陆核电厂低放废液排放控制要求与影响分析 | 第26-39页 |
| ·内陆核电厂用水工艺与用水需求 | 第26-30页 |
| ·核电厂运行原理与机组类型的选择 | 第26-28页 |
| ·内陆核电厂用水工艺 | 第28-29页 |
| ·内陆核电厂用水需求 | 第29-30页 |
| ·内陆核电厂低放废液排放规定与要求 | 第30-35页 |
| ·IAEA 基本规定与要求 | 第30-32页 |
| ·美国基本规定与要求 | 第32页 |
| ·法国基本规定与要求 | 第32-33页 |
| ·我国基本规定与要求 | 第33-35页 |
| ·内陆核电厂低放废液排放影响 | 第35-37页 |
| ·低放射性废液对水环境及水生态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低放射性废液对水功能区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低放射性废液对受纳河道的累积影响 | 第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3 内陆核电厂选址阶段水资源约束条件指标体系 | 第39-45页 |
| ·水资源约束条件指标体系 | 第39-41页 |
| ·水资源约束条件定义 | 第39页 |
| ·指标构建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40-41页 |
| ·水资源约束条件指标含义 | 第41-42页 |
| ·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要求 | 第41-42页 |
| ·取水水源条件 | 第42页 |
| ·低放受纳水域水文条件 | 第42页 |
| ·水资源安全 | 第42页 |
| ·应用实例 | 第42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4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45-55页 |
| ·盱眙至洪泽湖入湖口段概况 | 第45-50页 |
| ·水文气象 | 第45-47页 |
| ·河段水质 | 第47-49页 |
| ·平面形态和纵剖面形态 | 第49-50页 |
| ·洪泽湖概况 | 第50-55页 |
| ·水库库容关系 | 第50-51页 |
| ·水文气象 | 第51-52页 |
| ·洪泽湖水质变化 | 第52-55页 |
| 5 内陆核电厂低放废液排放模型构建 | 第55-75页 |
| ·库区计算模型的选择 | 第55-60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55-56页 |
| ·基本方程数值离散 | 第56-58页 |
| ·离散方程数值求解 | 第58-60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| 第60-61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60页 |
| ·初始条件 | 第60-61页 |
| ·计算程序结构 | 第61页 |
| ·参数选择及定解条件 | 第61-63页 |
| ·参数选择 | 第61-63页 |
| ·定解条件 | 第63页 |
| ·水动力学计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| 第63-71页 |
| ·计算网格 | 第63-68页 |
| ·边界条件与参数的设定 | 第68-69页 |
| ·模型精确度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·水质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| 第71-74页 |
| ·边界条件及参数的设定 | 第72页 |
| ·模型运行及结果读取 | 第72-73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| 第73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6 不同条件下核电厂低放废液排放模拟结果 | 第75-98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75-77页 |
| ·项目位置 | 第75-76页 |
| ·核电厂取排水方案 | 第76-77页 |
| ·不同计算工况的选取 | 第77页 |
| ·洪泽湖恒定流工况低放废液排放浓度计算 | 第77-84页 |
| ·流速场分布 | 第77-78页 |
| ·浓度场分布 | 第78-81页 |
| ·敏感点浓度分析 | 第81-83页 |
| ·小结 | 第83-84页 |
| ·洪泽湖 90%频率径流过程 2 台机组低放废液排放浓度计算 | 第84-91页 |
| ·计算条件的选择与率定 | 第84-87页 |
| ·环境敏感点浓度计算结果 | 第87-91页 |
| ·IAEA 推荐公式计算 | 第91-93页 |
| ·问题与讨论 | 第93-96页 |
| ·关于下游取水口设置的问题 | 第93-94页 |
| ·关于 1km 处浓度空间的分析 | 第94-95页 |
| ·关于 1km 浓度时间的分析 | 第95-96页 |
| ·小结 | 第96-98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| ·结论 | 第98-99页 |
| 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99-10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106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