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政治制度史论文--清、清以前政治论文

清末议会政治的构建研究(1905-1911)

内容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8-11页
前言第11-20页
 一、 选题的意义第11-12页
 二、 研究综述第12-17页
 三、 时间、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第17-20页
第一章 议会政治构建的基本动因第20-56页
 一、 议会政治的缘起第20-27页
  (一) 对议会制度的知识性介绍第20-21页
  (二) 议会政治的“体”、“用”之辩第21-24页
  (三) 议会政治方案的确立第24-27页
 二、 议会政治思想的逻辑分析第27-41页
  (一) “中国中心论”的幻灭——议会政治的逻辑起点第28-31页
  (二) “合群”以厚民力——议会政治的基本价值第31-34页
  (三) 革除专制之弊——议会政治的内在动力第34-38页
  (四) 民本思想传统——议会政治的历史借鉴第38-41页
 三、 议会政治的现实抉择第41-56页
  (一) 政治参与的考量第41-44页
  (二) 发展经济的愿望第44-47页
  (三) 改革成效的反思第47-50页
  (四) “择善而从”的权衡第50-56页
第二章 制度化的君权第56-65页
 一、 主权在君与三权分立的结合第56-60页
 二、 君主的特权及其对民权的让步第60-65页
第三章 议会的设立第65-84页
 一、 议院设立的速缓之争第65-68页
 二、 议会权力的配置第68-75页
  (一) 立法权第68-70页
  (二) 财政权第70-73页
  (三) 监督权第73-75页
 三、 议会的组织结构第75-84页
  (一) 两院制与一院制第75-79页
  (二) 议院内部构成要素第79-84页
第四章 行政体制改革第84-100页
 一、 官制先行改革的必要性第84-87页
 二、 中央官制改革第87-92页
 三、 地方行政改革第92-96页
 四、 地方自治改革试点第96-100页
第五章 国民的政治参与第100-124页
 一、 国民参与的原点和基础第100-107页
 二、 参与选举第107-115页
  (一) 选举人资格第107-109页
  (二) 被选举人资格第109-113页
  (三) 选举方式第113-115页
 三、 舆论监督第115-119页
 四、 政治集会第119-121页
 五、 国民参与的危机第121-124页
第六章 “法治”基础的确立第124-143页
 一、 立宪的策略选择第124-128页
 二、 司法体制的重构第128-132页
 三、 法律体系的创设第132-143页
  (一) 刑法的修订第135-137页
  (二) 民法的法典化第137-138页
  (三) 诉讼法的编纂第138-140页
  (四) 商事立法第140-143页
结语 清末议会政治的本土化选择第143-164页
 一、 清末议会政治的开创性意义第143-148页
  (一) 宪法和法律的神圣化第143-145页
  (二) 政治过程的公开化第145-147页
  (三) 国家机关职能的专门化第147页
  (四) 臣民权利义务的具体化第147-148页
 二、 清末议会政治的工具性特点第148-155页
  (一) 以皇权巩固代替“主权在民”第149-151页
  (二) 以强化政府权威代替权力控制第151-152页
  (三) 以“防民变”代替“保民权”第152-153页
  (四) 以盲目激进代替条件准备第153-155页
 三、 清末议会政治的悲剧性启示第155-164页
  (一) 必须形成广泛而统一的社会认同第156-158页
  (二) 必须始终把握改革的主导力量第158-159页
  (三) 必须及时控制政治参与风险第159-161页
  (四) 必须慎重选择改革的策略第161-164页
参考文献第164-171页
后记第171-172页

论文共1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传统与变革:私权的话语与制度
下一篇:论法律认同--基于中国语境的考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