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者责任延伸视角的再制造的生产决策与租赁渠道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·关于 EPR 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再制造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再制造销售模式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评价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理论概述 | 第19-27页 |
| ·EPR 制度的内容及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·EPR 的概念 | 第19页 |
| ·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内容及含义 | 第19-20页 |
| ·EPR 的实现策略-再制造 | 第20-21页 |
| ·闭环供应链 | 第20页 |
| ·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 | 第20-21页 |
| ·PRO 组织参与的共用回收体系 | 第21-23页 |
| ·PRO 组织 | 第21页 |
| ·PRO 组织负责回收的共用回收体系 | 第21-23页 |
| ·租赁理论 | 第23-27页 |
| ·租赁的概念 | 第23页 |
| ·租赁的种类及其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·融资租赁的优势 | 第24-25页 |
| ·租赁融资对企业的意义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制造商和消费者参与的租赁出售模型 | 第27-32页 |
| ·租赁-出售模型 | 第27-29页 |
| ·模型描述与假设 | 第27-28页 |
| ·模型求解 | 第28-29页 |
| ·出售-出售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模型描述与假设 | 第29-30页 |
| ·模型求解 | 第30页 |
| ·租赁-租赁模型 | 第30-31页 |
| ·模型描述与假设 | 第31页 |
| ·模型求解 | 第31页 |
| ·总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章 PRO 组织参与的再制造商品租赁模型 | 第32-40页 |
| ·模型描述与假设 | 第32-34页 |
| ·模型假设与参数说明 | 第34-35页 |
| ·制造商主导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集中式决策机制下的最优决策 | 第36-38页 |
| ·两种机制下变量比较分析 | 第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五章 对我国发展再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| 第40-49页 |
| ·我国 EPR 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 | 第40-43页 |
| ·我国 EPR 实施现状 | 第40-41页 |
| ·国家对十二五期间再制造产业目标设定 | 第41-42页 |
| ·潍柴集团在 EPR 实施方面的成果 | 第42-43页 |
| ·对我国实施 EPR 的建议 | 第43页 |
| ·我国再制造以及租赁行业的发展建议 | 第43-49页 |
| ·对制造商的建议 | 第44-45页 |
| ·对第三方再制造商的建议 | 第45-46页 |
| ·对国家政策的建议 | 第46-47页 |
| ·对我国租赁行业的建议 | 第47-49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49页 |
| ·研究的局限及前景展望 | 第49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