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5-17页 |
第1章 综述—肝癌 | 第17-25页 |
·肝癌的发病率及病因 | 第17-18页 |
·肝癌的发展过程 | 第18-19页 |
·肝癌细胞中失调的信号通路 | 第19-20页 |
·RAF/MAPK 通路 | 第19-20页 |
·PI3K/AKT/MTOR 信号通路 | 第20页 |
·肝癌的治疗手段 | 第20-25页 |
·手术治疗 | 第20-21页 |
·肝移植 | 第21页 |
·微创治疗 | 第21-22页 |
·化疗 | 第22-23页 |
·靶向治疗 | 第23页 |
·当前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综述—肿瘤干细胞 | 第25-43页 |
·干细胞概述及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肿瘤干细胞 | 第26-29页 |
·肿瘤干细胞起源 | 第26-27页 |
·肿瘤干细胞假说 | 第27-28页 |
·肿瘤干细胞的特征 | 第28-29页 |
·肿瘤干细胞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| 第29-33页 |
·免疫磁珠分选法 | 第29-30页 |
·流式细胞仪分选 | 第30页 |
·侧群细胞分选法 | 第30-31页 |
·ALDEFLUOR 分选法 | 第31-32页 |
·细胞表面分子分选 | 第32-33页 |
·肝癌干细胞的微环境 | 第33-34页 |
·调控肝癌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通路 | 第34-38页 |
·WNT 信号通路 | 第35-36页 |
·HEDGEHOG 信号通路 | 第36-37页 |
·NOTCH 信号通路 | 第37-38页 |
·PTEN 信号通路 | 第38页 |
·靶向肝癌干细胞的治疗策略 | 第38-41页 |
·针对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标志物 | 第38-39页 |
·针对肿瘤干细胞的信号转导路径 | 第39-40页 |
·改变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 | 第40-41页 |
·肿瘤干细胞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5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3-46页 |
·实验细胞 | 第43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43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4-46页 |
·常用溶液配制 | 第46-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58页 |
·肝癌干细胞分选前流式细胞仪检测 | 第48页 |
·肝癌干细胞分选 | 第48页 |
·肝癌干细胞悬浮球培养 | 第48-49页 |
·肝癌干细胞普通培养 | 第49页 |
·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| 第49-50页 |
·总 RNA 的提取及 RT-PCR | 第50页 |
·RNA 纯度及浓度检测 | 第50-51页 |
·RT-PCR | 第51-52页 |
·WESTERN BLOT | 第52-54页 |
·肝癌组织 HE 染色 | 第54-55页 |
·免疫组化检测 CD133 和 CD24 的表达 | 第55-56页 |
·细胞周期检测 | 第56页 |
·MTT 法检测分选细胞增殖能力 | 第56-57页 |
·凋亡检测 | 第57页 |
·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·统计学分析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实验结果 | 第59-73页 |
·流失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| 第59-61页 |
·肿瘤干细胞标志 CD133 和 CD24 在分选细胞中的表达 | 第61-63页 |
·CD133~+CD24~+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球能力 | 第63-65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细胞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 | 第65-66页 |
·细胞周期的检测 | 第66-68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肝癌细胞更耐药 | 第68-69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 | 第69-71页 |
·肿瘤组织中 CD133 和 CD24 的表达情况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73-81页 |
·分选方法的选择 | 第73-74页 |
·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的选择 | 第74-76页 |
·CD133 和 CD24 基因及蛋白差异性的表达 | 第76页 |
·肿瘤干细胞的特征 | 第76-77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球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 | 第77-78页 |
·细胞周期的检测 | 第78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肝癌干细胞的耐药性 | 第78-79页 |
·CD133~+CD24~+ Huh-7 肝癌干细胞在裸鼠体内具有高致瘤性 | 第79-80页 |
·肿瘤组织中 CD133 和 CD24 的表达 | 第80-81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7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