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学习、研究论文

我国法律文本中的权利性条款规范化设置研究

目录第1-8页
CONTENTS第8-12页
中文摘要第12-15页
ABSTRACT第15-17页
导论第17-26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7-22页
 二、研究思路第22-26页
第一章 权利性条款的界定及其价值第26-48页
 第一节 权利性条款的界定第26-32页
  一、法学理论中现有概念的界定缺陷第26-29页
  二、“权利性条款”概念的比较优势第29-31页
  三、权利性条款的分类第31-32页
 第二节 权利性条款的识别标志第32-45页
  一、核心名词的标志第32-41页
  二、表达方式的标志第41-45页
 第三节 权利性条款的价值第45-48页
第二章 构建权利性条款的理论基础第48-54页
 第一节 权利性条款构建所获得的理论支持来源分析第48-51页
  一、立法学方面的研究第48-50页
  二、权利理论方面的研究第50-51页
 第二节 权利本位论在权利性条款构建中的全方位体现第51-54页
  一、权利本位观念在立法中体现为权利性条款的核心地位第51页
  二、利益作为权利的核心要素贯彻在权利性条款的表达之中第51-52页
  三、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体现为权利性条款与义务性条款相互对应第52-54页
第三章 权利性条款实质理性缺陷剖析第54-63页
 第一节 重管理轻权利第54-57页
  一、以管理为目的与以权利为目的的立法冲突第54-55页
  二、权利的实现受制于权力第55页
  三、平等关怀的缺漏第55-57页
 第二节 重利益分配轻秩序协调第57-60页
  一、为突出利益分配割裂权利义务关系第57-59页
  二、权利冲突的隐患第59-60页
 第三节 重观念宣示轻行为指引第60-63页
  一、权利性条款中的行为指引流于形式第60-61页
  二、权利性条款缺乏具体行为指引第61-62页
  三、权利性条款的潜在冲突第62-63页
第四章 权利性条款实质理性缺陷的理论根源第63-77页
 第一节 权利理论的固有缺陷批判第63-67页
  一、权利本位论的视野囿于实在法层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第63-64页
  二、权利无法在利益要素的定性中得到证立第64-65页
  三、权利本位论并未探索权利的合法性来源第65-67页
  四、权利性条款不确定的行为指引与法律的根本属性相互冲突第67页
 第二节 权利理论的认识偏差导致权利性条款的内在缺陷第67-72页
  一、囿于实在法层面的关系认识导致人本关怀的缺失第67-68页
  二、合法性来源的分析缺失导致立法重利益分配轻秩序协调第68-71页
  三、行为指引的认识偏差造成权利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第71-72页
 第三节 权利理论的固有缺陷带给权利实践的负面影响第72-77页
  一、纯粹合法律性的权利导向产生出两极分化的权利态势第72-74页
  二、唯利益论笼罩下的社会冷漠第74-75页
  三、罔顾人的尊严的绝对化权利主张第75-76页
  四、行为指引缺位导致人的规则意识淡漠第76-77页
第五章 现有权利发展史解读的缺陷与反思第77-94页
 第一节 西方权利发展史中不乏法律义务的思想与实践第77-81页
  一、中世纪的法律义务规定第77-78页
  二、义务先于权利的产生顺序第78-80页
  三、二十世纪西方权利发展转向强调义务约束第80-81页
 第二节 西方人权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第81-83页
 第三节 中国自古不乏权利思想与实践第83-87页
  一、“厌讼”不等于权利意识缺失第84-86页
  二、中国古代的民权实践第86-87页
 第四节 中西权利发展的共同进路第87-90页
 第五节 反思中西权利发展史得到的启示第90-94页
  一、权利意味着平等第90-91页
  二、权利蕴含着尊严第91-92页
  三、权利意在合作而不是竞争第92-94页
第六章 权利性条款实质理性规范化进路第94-121页
 第一节 由概念中心主义转向实践合法性探求第96-101页
  一、法律要在实践中获得发展第96-98页
  二、权威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任务第98-100页
  三、着眼于现实视角的权利性条款的规范化构建第100-101页
 第二节 由利益手段论转向着重相互尊重的制度构建第101-110页
  一、权利是在相互尊重中得以证成的第101-103页
  二、相互尊重的权利制度设计要求第103-106页
  三、相互尊重的制度设计离不开权利限定的细化第106-110页
 第三节 由注重观念宣示转向注重行为指引第110-121页
  一、纯粹依赖处罚的管理难以完成法律实施的目的第110-111页
  二、人们的无知与矛盾需要权利性条款给出行为指引第111-115页
  三、权利性条款实现确定的行为指引的意义第115-118页
  四、权利性条款应在法律关系中根据行为来构建第118-121页
第七章 权利性条款形式理性缺陷剖析第121-150页
 第一节 权利性条款构造体系中存在的缺陷第121-122页
  一、权利立法名称不统一第121页
  二、法律权利体系混乱第121-122页
 第二节 权利性条款规定内容的缺陷第122-150页
  一、标志词使用的混乱第122-125页
  二、条款构造技术的欠缺第125-126页
  三、表述方式不规范第126-145页
  四、性别平等用语问题第145-150页
第八章 权利性条款形式理性规范化进路第150-161页
 第一节 权利性条款构造体系的规范化第150-151页
  一、权利立法名称规范化第150-151页
  二、法律权利体系规范化第151页
 第二节 权利性条款规定内容的规范化第151-161页
  一、标志词使用的规范化第151-153页
  二、条款构造技术的规范化第153页
  三、表达方式的规范化第153-159页
  四、性别平等用语规范化第159-161页
余论第161-164页
参考文献第164-177页
致谢第177-17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8-17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目录第179-180页
附表第180页

论文共1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结构研究
下一篇: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