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

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结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4页
Abstract第14-17页
导论第17-43页
 第一节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7-24页
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:为什么要研究族群政治?第17-19页
  二、新加坡族群政治的研究面向第19-22页
  三、研究目标和选题意义第22-24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4-40页
  一、国内研究现状第24-32页
  二、国外研究现状第32-38页
  三、既有研究评述第38-40页
 第三节 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40-43页
  一、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40-41页
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41-43页
第一章 族群治理的理论假设与变量关系第43-79页
 第一节 基本概念与文本阐释第43-55页
  一、民族、族群与种族第43-50页
  二、治理与多层治理第50-55页
 第二节 族群与国家:理论假设与治理结构第55-72页
  一、族群治理的理论建构第55-63页
  二、族群治理的理性趋向第63-67页
  三、族群治理的多层结构第67-72页
 第三节 利益、规范与认同:变量关系与研究假设第72-78页
  一、为什么选择利益、规范与认同?第72-75页
  二、基本假定与研究假设第75-78页
 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二章 新加坡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79-100页
 第一节 多元共存:新加坡族群关系的结构第79-87页
  一、新加坡多元族群社会的形成第79-82页
  二、新加坡各族群之间的关系第82-87页
 第二节 族群冲突:新加坡族群关系的黑色记忆第87-94页
  一、玛莉亚暴乱第88-90页
  二、回教先知诞辰暴乱第90-94页
 第三节 族群和谐:新加坡独立以来的族群关系特质第94-99页
  一、政策引领下的和谐族群关系第95-97页
  二、制度保障下的和谐族群关系第97-99页
 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三章 新加坡族群治理的利益维度第100-144页
 第一节 族群与国家中的利益因素第100-106页
  一、利益概念:族群与国家的双重向度第100-104页
  二、新加坡国家利益与族群利益的关系第104-106页
 第二节 多层治理:新加坡在利益维度的族群治理结构第106-132页
  一、治理的国家层面:政府主导下的利益均衡布局第106-119页
  二、治理的族群层面:族群主体自觉中的利益选择第119-125页
  三、治理的社区层面:基层组织框架下的利益调适第125-132页
 第三节 案例研究:集选区制度与族群因素考量第132-142页
  一、族群精英与新加坡政治发展第133-137页
  二、集选区制度与少数族群的政治参与第137-141页
  三、集选区制度对新加坡族群治理的意义第141-142页
 本章小结第142-144页
第四章 新加坡族群治理的规范维度第144-179页
 第一节 族群与国家中的规范因素第144-148页
  一、规范概念:族群与国家的双重向度第144-147页
  二、新加坡国家规范与族群规范的关系第147-148页
 第二节 多层治理:新加坡在规范维度的族群治理结构第148-168页
  一、治理的国家层面:国家至上的规范引领与价值塑造第148-158页
  二、治理的族群层面:族群和谐与包容的宗教规范推动第158-164页
  三、治理的社区层面:家庭为根的价值规范塑造第164-168页
 第三节 案例研究:从儒学复兴到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第168-178页
  一、儒学复兴运动与华人价值规范的重塑第169-171页
  二、新加坡人的共有规范:共同价值观的提出第171-175页
  三、和谐共融与求同存异的共同价值观第175-178页
 本章小结第178-179页
第五章 新加坡族群治理的认同维度第179-223页
 第一节 族群与国家中的认同因素第179-186页
  一、认同概念:族群与国家的双重向度第180-184页
  二、新加坡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第184-186页
 第二节 多层治理:新加坡在认同维度的族群治理结构第186-210页
  一、国家层面:政府主导的张力弥合与认同整合第187-199页
  二、族群层面:社会组织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第199-204页
  三、社区层面:社区互动与认同张力的弥合第204-210页
 第三节 案例研究:国民融合进程中的中国新移民第210-221页
  一、中国新移民:新加坡族群治理的新议题第210-211页
  二、新移民的认同张力: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第211-215页
  三、认同张力的消解:多层互动的治理路径第215-221页
 本章小结第221-223页
结论第223-235页
 一、新加坡族群治理:一个双面向的考察第223-231页
 二、新加坡族群治理的新趋向第231-235页
参考文献第235-258页
图表索引第258-259页
致谢第259-26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62-264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64页

论文共2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
下一篇:我国法律文本中的权利性条款规范化设置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