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 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 
| 引言 | 第9-18页 | 
| 1 包纳米虫综述 | 第9-13页 | 
| ·包纳米虫生物学特性 | 第9-10页 | 
| ·常见牡蛎包纳米虫病的检测方法 | 第10-13页 | 
| 2 原生寄生虫的培养综述 | 第13-16页 | 
| ·间日疟原虫的培养 | 第13-14页 | 
| ·伯氏疟原虫的培养 | 第14-15页 | 
| ·贝类派琴虫的培养 | 第15-16页 | 
| 3 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 
| 研究一 牡蛎包纳米虫的培养及鉴定 | 第18-35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6页 | 
| ·材料 | 第18-20页 | 
| ·样品来源 | 第18页 | 
| ·试剂与药品 | 第18页 | 
| ·仪器与耗材 | 第18-19页 | 
| ·试验所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| 第19-20页 | 
| ·方法 | 第20-26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的DNA提取 | 第20-22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的体外培养 | 第22-23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的鉴定 | 第23-26页 | 
| 2 结果 | 第26-33页 | 
| ·DNA提取 | 第26-27页 | 
| ·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 
| ·样品前处理对样品DNA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27页 | 
| ·牡蛎样品PCR检测结果 | 第27-28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培养 | 第28-30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培养条件选择结果 | 第28-30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的原代培养结果 | 第30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培养结果 | 第30-33页 | 
| ·原位杂交鉴定结果 | 第30-32页 | 
| ·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 | 第32-33页 | 
| 3 讨论 | 第33-35页 | 
| 研究二 牡蛎包纳米虫的纯化 | 第35-41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7页 | 
| ·材料 | 第35-36页 | 
| ·样品来源 | 第35页 | 
| ·试剂与药品 | 第35页 | 
| ·仪器与耗材 | 第35页 | 
| ·试验所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| 第35-36页 | 
| ·方法 | 第36-37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蔗糖纯化 | 第36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Percoll纯化 | 第36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纯化PCR鉴定 | 第36-37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Percoll纯化RTFQ-PCR定量测定 | 第37页 | 
| 2 结果 | 第37-39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蔗糖纯化PCR鉴定结果 | 第37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Percoll纯化PCR鉴定结果 | 第37-38页 | 
| ·牡蛎包纳米虫Percoll纯化的RTFQ-PCR定量测定结果 | 第38-39页 | 
| 3 讨论 | 第39-41页 | 
| 研究三 牡蛎包纳米虫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获取与鉴定 | 第41-47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 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41-42页 | 
| ·材料 | 第41页 | 
| 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41页 | 
| 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41-42页 | 
| ·方法 | 第42-44页 | 
| ·抗原的动物免疫 | 第42页 | 
| ·抗体效价检测-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 | 第42-43页 | 
| ·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 blot检测样品制备 | 第43页 | 
| ·Western blot检测 | 第43-44页 | 
| 2 结果 | 第44-45页 | 
| ·免疫动物血清效价检测结果 | 第44页 | 
| ·多克隆抗体Western blot鉴定结果 | 第44-45页 | 
| 3 讨论 | 第45-47页 | 
| 结论 | 第47-48页 | 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 
| 作者简介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