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小说论文--新体小说论文

“恋乡”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4页
导论第14-27页
第一章 现代乡土小说再分类第27-51页
 第一节 “恨乡”小说第28-35页
  1、 “恨乡”成因第28-29页
  2、 代表作家作品第29-33页
  3、 “恨乡”小说特征第33-35页
 第二节 “变乡”小说第35-42页
  1、 “变乡”起源第35-36页
  2、 “变乡”小说的发展与困境第36-39页
  3、 “变乡”小说特征第39-42页
 第三节 “恋乡”小说第42-48页
  1、 乡之恋第42-43页
  2、 “恋乡”小说代表作品第43-45页
  3、 “恋乡”小说特征第45-48页
 本章小结第48-51页
第二章 “恋乡”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第51-76页
 第一节 当前语境下重审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第51-59页
  1、 现代文化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所决定第52-54页
  2、 “盲目西化”的结果推动着对传统的重审第54-57页
  3、 文化发展规律决定了重审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价值第57-59页
 第二节 有关“现代中华形象”的一些说明第59-66页
  1、 现代中华形象的绘制原则第59-60页
  2、 “现代中华形象”释义第60-63页
  3、 方法与意义第63-66页
 第三节 “恋乡”小说是现代中华形象的载体第66-76页
  1、 现代中华形象植根乡土之中第66-67页
  2、 “恋乡”小说是现代中华形象的最佳载体第67-74页
  3、 研究思路与目标作品的选取第74-76页
第三章 《桥》与佛教文化第76-103页
 第一节 佛教因素在文本层面的体现第77-84页
  1、 佛韵浓厚的意象组群第77-79页
  2、 佛意盎然的“造境”方式第79-81页
  3、 禅机遍布的语言方式第81-83页
  4、 “空寂”风貌中的禅悟第83-84页
 第二节 佛教理念在《桥》中的呈显第84-91页
  1、 “空”第85-87页
  2、 “苦”与“慈悲”第87-88页
  3、 “真如遍布”第88-91页
 第三节 传统佛教在《桥》中的现代转型第91-101页
  1、 传统“涉佛”文学的消极之处第92-93页
  2、 现代佛教对禅宗的现代性考量第93-97页
  3、 “人”之意识的觉醒第97-99页
  4、 佛教文化的现代“纯化”及其意义第99-101页
 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第四章 《边城》与儒家文化第103-127页
 第一节 儒学精要在《边城》中的表现第103-113页
  1、 儒家传统美德的承继第104-106页
  2、 “性善”的认同与追求第106-107页
  3、 入世情怀——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第107-113页
 第二节 现代视域下的儒家文化第113-124页
  1、 脱甩“礼”与“名”的缠戏——去意识形态化第113-117页
  2、 从群体到个人第117-121页
  3、 人性概念的变化第121-124页
 本章小结第124-127页
第五章 《山南水北》与道家文化第127-151页
 第一节 道家元素在《山南水北》中的体现第127-139页
  1、 道家自然观第129-131页
  2、 齐物性第131-133页
  3、 “自然人”第133-135页
  4、 逍遥游——“乐活”的诗性生命形态第135-138页
  5、 含魅叙事第138-139页
 第二节 “道”之优秀质素与现代品格第139-148页
  1、 “人”之核心地位第140-142页
  2、 怀疑和反叛——道与现代思想解放第142-145页
  3、 反异化——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第145-148页
 本章小结第148-151页
第六章 《受戒》与“和谐”第151-178页
 第一节 和谐的内涵与体现第151-157页
  1、 主体内部和谐第151-153页
  2、 主体之间的和谐第153-154页
  3、 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第154-157页
 第二节 和谐——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成的必然诉求第157-163页
  1、 和谐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质第157-159页
  2、 现代“和谐”的现代性第159-163页
 第三节 之于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第163-172页
  1、 现代文学的抒情特质第163-167页
  2、 意境——现代民族小说的叙事追求第167-172页
 第四节 “和谐”的意义第172-178页
  1、 之于现代文学转型的意义第172-175页
  2、 艺术地生存——中国式的“诗意地栖居”第175-178页
第七章 走向现代中华形象第178-208页
 第一节 现代中华形象的组成第178-189页
  1、 “三位一体”文化结构的形成第179-184页
  2、 现代中华形象之始基——传统文化结构的新变及其结果第184-189页
 第二节 现代中华形象的特征第189-201页
  1、 包容第189-191页
  2、 制衡第191-193页
  3、 深刻第193-195页
  4、 务实第195-196页
  5、 现代第196-198页
  6、 民族第198-201页
 第三节 现代中华形象的意义第201-208页
  1、 重建文化权威第201-203页
  2、 呼唤和谐优雅的现代民族文学第203-204页
  3、 引导民族文学批评话语的构建第204-208页
结语第208-211页
参考文献第211-21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218-219页
致谢第219页

论文共2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俗与政治的互动--解放区文学新论
下一篇: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