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本论文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娄烨及其主要作品 | 第11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·本论文研究思路图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后现代语境下娄烨电影理念的形成背景 | 第19-27页 |
·后现代艺术的缘起及主要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电影作为艺术的后现代性 | 第20-21页 |
·中国后现代电影的演进与嬗变 | 第21-24页 |
·后现代电影的中国“策略” | 第21-23页 |
·“第六代”导演的后现代选择 | 第23-24页 |
·娄烨电影的后现代因子 | 第24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娄烨后现代电影的影像实践 | 第27-47页 |
·娄烨电影中叙事风格与结构的革新 | 第27-32页 |
·对传统叙事风格的解构和颠覆 | 第27-28页 |
·稳定格局的断裂和倾斜 | 第28-30页 |
·黑暗的戏剧冲突——暴力、性 | 第30-32页 |
·娄烨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塑造 | 第32-35页 |
·底层社会角色的诠释 | 第32-34页 |
·演员非职业化演绎 | 第34-35页 |
·娄烨电影中的场景呈现 | 第35-39页 |
·对都市现代性场景的消解 | 第35-37页 |
·审美的粗鄙化 | 第37-38页 |
·废墟意象 | 第38-39页 |
·娄烨电影中的镜头语言 | 第39-45页 |
·镜头的表达:空镜头、长镜头 | 第39-42页 |
·导演自述式跟拍:手持拍摄 | 第42-43页 |
·蒙太奇与剪辑技巧杂糅并用营造的零散结构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娄烨电影的社会现实表达 | 第47-60页 |
·社会边缘生活的记录 | 第47-50页 |
·边缘的凸现——城市 | 第47-49页 |
·边缘的解读——生活 | 第49-50页 |
·青年亚文化的展现 | 第50-55页 |
·青春的宣泄——摇滚 | 第51-53页 |
·精神的迷失——寻找 | 第53-55页 |
·生命意义的传达 | 第55-58页 |
·叛逆的生命——控诉 | 第55-57页 |
·破碎的生命——救赎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娄烨电影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| 第60-66页 |
·后现代语境下电影的发展倾向 | 第60-61页 |
·人道主义关怀 | 第61-63页 |
·弱势群体的关注 | 第61-62页 |
·真实社会的揭露 | 第62-63页 |
·悲剧背后的力量 | 第63页 |
·个体意识的突显和艺术价值的拓展 | 第63-65页 |
·个体意识诉求 | 第63-64页 |
·艺术审美价值传达 | 第64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