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6-8页
图表清单第8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7页
   ·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现状评述第1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16-17页
第二章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-23页
   ·公民参与概念的界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的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的发展第18页
   ·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第18-22页
     ·环境公共财产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·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实体环境权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的阶梯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·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公民参与第22-23页
第三章 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分析第23-39页
   ·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·政府: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者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公民:自下而上的参与者第24-25页
   ·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实例分析第25-35页
     ·调查问卷设计的背景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问卷的设计及发放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样本基本情况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·调查结果分析第28-35页
   ·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5-39页
     ·公民关注度高,实际参与少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意愿高,参与能力低第36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层次低,方式单一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途径少,渠道不畅第37-39页
第四章 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源第39-46页
   ·传统政治文化制约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第39-41页
     ·人治淡化了公民参与的主体性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权力至上消弱了公民的参与意识第40-41页
   ·公民与政府部门缺乏互信制约了参与层次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公民原因导致参与层次低第41页
     ·政府原因导致参与层次低第41-42页
   ·法律法规缺失导致公民导致参与层次较低第42-44页
     ·民意征询的范围过窄第42页
     ·政府回应缺乏制度性约束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公民参与制度保障的缺乏第43-44页
   ·参与渠道不畅成为制约公民参与的桎梏第44-46页
     ·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渠道的不畅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公民个体参与渠道的不畅第45-46页
第五章 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策略第46-54页
   ·培养参与意识,提高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,将公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第46页
     ·加强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,培养公民主动参与污染治理的意识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转变公民消极参与的思想观念,提高公民的“主人翁”责任意识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实行针对性强的环境教育改革第48页
   ·加强公民参与信息公开与反馈,增强公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感第48-50页
     ·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强化环境信息的宣传与反馈第49-50页
   ·完善相关制度,为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第50-52页
     ·通过立法确立公民的环境权并将其具体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健全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程序保障机制第51页
     ·建立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问责机制第51页
     ·建立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建立公众意见的回应制度第52页
   ·拓宽公民参与渠道,实现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途径多样化第52-54页
     ·积极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建设网络参与新渠道第53-54页
第六章 结束语第54-56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54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-61页
附录第61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酰腙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和四(甲乙胺基)铪/锆的制备和纯化
下一篇:基于物联网的起重机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