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5-16页 |
引言 | 第16-19页 |
第一部分 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挖掘研究 | 第19-35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19-23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19-21页 |
·数据采集 | 第21-22页 |
·数据纳入标准 | 第21-22页 |
·数据排除标准 | 第22页 |
·数据库的构建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录入原则 | 第23页 |
·数据预处理 | 第23-24页 |
·病名及症状的规范 | 第23页 |
·腧穴名称的规范 | 第23-24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24-35页 |
·古代文献研究结果 | 第24-27页 |
·古代文献腧穴频次的统计结果 | 第24-25页 |
·古代文献腧穴十四经所属的统计结果 | 第25-27页 |
·现代文献研究结果 | 第27-35页 |
·不同灸法的统计结果 | 第27页 |
·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腧穴频次及十四经所属统计结果 | 第27-29页 |
·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腧穴主穴使用频次及十四经所属统计结果 | 第29-31页 |
·高频次腧穴(9次及以上)使用灸法分类统计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研究结果 | 第32页 |
·灸法治疗介入时机的研究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灸法介入治疗结束时间的研究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灸法介入治疗的疗程天数研究结果 | 第34-35页 |
第二部分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| 第35-63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35页 |
2 研究对象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对象的来源 | 第35页 |
·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35-37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35页 |
·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| 第35-36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36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36页 |
·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| 第36-37页 |
·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 | 第37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37-44页 |
·试验流程图 | 第37-38页 |
·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| 第38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38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38-40页 |
·分组及选穴 | 第38页 |
·艾条温和灸治疗组 | 第38-39页 |
·芬必得对照组 | 第39页 |
·合并用药的规定 | 第39-40页 |
·标本采集、制备与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| 第40页 |
·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一般项目 | 第40页 |
·生物学指标 | 第40-41页 |
·疗效评价 | 第41页 |
·研究评价指标 | 第41页 |
·安全性观察 | 第41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41-42页 |
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| 第42-44页 |
·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研究培训 | 第43页 |
·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| 第43页 |
·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| 第43页 |
·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| 第43-44页 |
4 研究结果 | 第44-63页 |
·试验完成情况 | 第44页 |
·基线资料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| 第44-45页 |
·两组受试者月经基本情况比较 | 第45-46页 |
·两组受试者辨证分型情况比较 | 第46页 |
·两组受试者病程及治疗前三个月经周期痛经基本情况比较 | 第46页 |
·两组受试者治疗前三个月经周期RSS痛经症状量表情况比较 | 第46-47页 |
·艾灸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临床疗效评价 | 第47-50页 |
·艾灸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VAS视觉模拟评分情况比较 | 第47-48页 |
·艾灸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量表情况比较 | 第48-50页 |
·艾灸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情况比较 | 第48-49页 |
·艾灸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情况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临床疗效评价 | 第50-54页 |
·西药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VAS视觉模拟评分情况比较 | 第50-52页 |
·西药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量表情况比较 | 第52-54页 |
·西药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情况比较 | 第52-53页 |
·西药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情况比较 | 第53-54页 |
·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| 第54-60页 |
·两组受试者VAS视觉模拟评分各次评估情况比较 | 第54-55页 |
·两组受试者COX痛经症状量表各次评估情况比较 | 第55-60页 |
·两组部分受试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| 第60-61页 |
·艾灸组部分受试者组内治疗前后PGF_(2α)、OT情况比较 | 第60页 |
·西药组部分受试者组内治疗前后PGF_(2α)、OT情况比较 | 第60页 |
·两组部分受试者治疗前后PGF_(2α)、OT情况比较 | 第60-61页 |
·两组合并用药情况比较 | 第61-62页 |
·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| 第62-63页 |
讨论 | 第63-89页 |
1 课题设计的意义 | 第63-64页 |
·原发性痛经为临床妇科常见病、多发病,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| 第63页 |
·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筛选出优势方案,通过科学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,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| 第63-64页 |
2 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| 第64-70页 |
·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| 第64-68页 |
·古代医家对经行腹痛的认识 | 第64-67页 |
·现代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67-68页 |
·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| 第68-70页 |
3 关于临床试验设计 | 第70-79页 |
·关于灸法方式的确定 | 第70-72页 |
·灸法的古代研究 | 第70-71页 |
·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代文献研究 | 第71-72页 |
·选穴处方的确定 | 第72-74页 |
·阳性对照药物的确定 | 第74-75页 |
·灸法介入时间及疗程的确定 | 第75-76页 |
·关于临床疗效评价量表和客观指标的确定 | 第76-79页 |
·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确定 | 第76页 |
·视觉模拟评分量表(VAS) | 第76-77页 |
·COX痛经症状量表 | 第77页 |
·实验室指标的确定 | 第77-79页 |
·关于试验质量的保证 | 第79页 |
4 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效应分析 | 第79-89页 |
·完成情况比较 | 第79-80页 |
·基线分析 | 第80页 |
·疗效评价 | 第80-86页 |
·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VAS视觉模拟评分情况比较 | 第80-81页 |
·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量表情况比较 | 第81-84页 |
·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情况比较 | 第81页 |
·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COX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情况比较 | 第81-84页 |
·两组受试者VAS视觉模拟评分情况分析 | 第84页 |
·两组受试者COX痛经症状量表情况分析 | 第84-86页 |
·两组部分受试者PGF_(2α)、OT情况分析 | 第86页 |
·合并用药情况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安全性评价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艾灸的不良事件 | 第87页 |
·芬必得的不良事件 | 第87页 |
·实验室检查指标的不良事件 | 第87-89页 |
结论 | 第89-90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附件一:文献综述 | 第99-128页 |
综述一 | 第99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9页 |
综述二 | 第119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28页 |
附件二: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| 第128-133页 |
附件三:相关量表 | 第133-136页 |
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6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