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5页 |
·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3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涵义 | 第15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| 第15-20页 |
·市场失灵理论 | 第15-18页 |
·福利经济学与公共利益论 | 第18-19页 |
·政府监管失灵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法理基础 | 第20-23页 |
·股指期货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股指期货监管的法理基础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股指期货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界定及比较 | 第23-31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的界定 | 第23-25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政府监管的界定 | 第23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自律监管的界定 | 第23-25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监管权的配置 | 第25-26页 |
·政府的监管权配置 | 第25-26页 |
·自律组织的监管权配置 | 第26页 |
·股指期货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比较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政府监管的优势与缺陷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自律监管的优势与缺陷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之间实现平衡与协调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的演进 | 第31-33页 |
·多头监管时期(1990年10月——1998年10月) | 第31页 |
·集中监管时期(1998年10月——2000年12月29日) | 第31-32页 |
·三级监管体制(2000年12月29日——至今) | 第32-33页 |
·我国股指期货监管体制现状与不足 | 第33-37页 |
·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三级监管模式是市场发展的选择 | 第33页 |
·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7页 |
第5章 域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分析与借鉴 | 第37-46页 |
·域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模式 | 第37-42页 |
·美国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| 第37-39页 |
·英国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| 第39-40页 |
·日本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| 第40-41页 |
·香港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| 第41-42页 |
·域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比较与启示 | 第42-46页 |
·域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比较 | 第43页 |
·域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3-46页 |
第6章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的合理边界探讨 | 第46-56页 |
·确立边界划分原则 | 第46-48页 |
·自律监管优先原则 | 第46-47页 |
·政府监管适度原则 | 第47页 |
·监管效率原则:协调政府监管与自律组织监管 | 第47-48页 |
·明确三大主体的监管权限 | 第48-53页 |
·证监会的监管权限 | 第48-49页 |
·行业协会的监管权限 | 第49-51页 |
·期货交易所的监管权限 | 第51-52页 |
·促进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有效互动 | 第52-53页 |
·重塑间接监管体制 | 第53-56页 |
·加强期货交易所、期货业协会的独立性 | 第53-54页 |
·确立间接监管的目的正当性标准 | 第54页 |
·为自律监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| 第54-55页 |
·设立监管绩效考评和激励型监管制度 | 第55页 |
·证监会间接监管的限制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