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三、基本思路与框架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| 第13-14页 |
一、创新之处 | 第13页 |
二、研究难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20页 |
第一节 基本理论综述 | 第14-16页 |
一、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| 第14页 |
二、产业内贸易理论 | 第14-15页 |
三、竞争优势理论 | 第15页 |
四、贸易引力模型 | 第15-16页 |
五、新新贸易理论 | 第16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一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二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8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| 第20-37页 |
第一节 东盟的概况 | 第20-21页 |
一、东盟成立的背景、时间 | 第20-21页 |
二、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事年表 | 第21页 |
第二节 中国-东盟自贸区的形成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| 第22-24页 |
一、自贸区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 | 第22页 |
二、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巩固阶段 | 第22-24页 |
三、自贸区的建设进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阶段 | 第24页 |
第四节 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出口关税的调整 | 第24-25页 |
第五节 中国-东盟经贸关系 | 第25-37页 |
一、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关系的互补性 | 第25-29页 |
二、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性 | 第29-37页 |
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量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37-41页 |
第一节 内部影响因素 | 第37-38页 |
一、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 | 第37页 |
二、研发(R&D) | 第37页 |
三、国家政策 | 第37-38页 |
四、实际人口 | 第38页 |
五、共同语言 | 第38页 |
第二节 外部影响因素 | 第38-41页 |
一、经济规模与人均收入水平 | 第38-39页 |
二、地理距离 | 第39-40页 |
三、汇率 | 第40页 |
四、其他影响因素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41-48页 |
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的介绍 | 第41-44页 |
一、贸易引力模型的演变 | 第41-42页 |
二、中国对东盟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实证检验 | 第44-46页 |
一、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| 第44页 |
二、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| 第44页 |
三、模型参数估计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6-48页 |
一、剔除变量的解释 | 第46页 |
二、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三、实证研究结论 | 第47-48页 |
第六章 促进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48-51页 |
一、整体框架方面建议 | 第48-49页 |
二、加强金融合作水平 | 第49页 |
三、防范金融波动风险 | 第49-50页 |
四、加强保险业的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| 第50页 |
五、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 | 第50-51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