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栖环境中仿生鳍的推进机理及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图目录 | 第12-15页 |
表目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6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32页 |
·机器人推进方式的研究现状 | 第17-30页 |
·推进机构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现状 | 第30-32页 |
·目前两栖环境推进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启示 | 第32-33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| 第33-36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33页 |
·论文组织结构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胸鳍的仿生学研究 | 第36-64页 |
·引言 | 第36页 |
·水生胸鳍的仿生学研究 | 第36-46页 |
·实验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 | 第36-41页 |
·水生胸鳍的形态学研究 | 第41页 |
·水生胸鳍的运动学研究 | 第41-46页 |
·两栖胸鳍的仿生学研究 | 第46-61页 |
·实验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 | 第46-48页 |
·两栖胸鳍的形态学研究 | 第48-51页 |
·两栖胸鳍的运动学研究 | 第51-61页 |
·水生胸鳍和两栖胸鳍的对比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三章 两栖环境中推进机构的推进机理研究 | 第64-92页 |
·引言 | 第64页 |
·两栖环境中推进机构理论模型 | 第64-80页 |
·两栖环境介质的土壤力学理论模型 | 第64-66页 |
·推进机构在两栖环境的受力分析 | 第66-69页 |
·理论模型中参数获取 | 第69-80页 |
·两栖环境中推进机构力学特性分析 | 第80-86页 |
·不同形态参数下推进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 | 第81-83页 |
·不同运动参数下推进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 | 第83-84页 |
·不同含水率下推进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 | 第84-86页 |
·、两栖环境中推进机理结果分析 | 第86-91页 |
·平均推进力分析 | 第86-88页 |
·最大支撑力分析 | 第88-89页 |
·最大转矩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四章 两栖环境中仿生鳍的推进实验研究 | 第92-114页 |
·引言 | 第92页 |
·两栖仿生鳍的设计 | 第92-99页 |
·3D打印技术 | 第92-93页 |
·两栖仿生鳍的设计与实现 | 第93-99页 |
·水生仿生胸鳍的设计与实现 | 第99页 |
·两栖环境实验平台设计 | 第99-103页 |
·两栖环境实验平台机械设计 | 第99-101页 |
·两栖环境实验平台的硬件设计 | 第101页 |
·两栖环境实验平台的软件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·两栖仿生鳍的推进实验研究 | 第103-112页 |
·两栖仿生鳍的推进实验设计 | 第103页 |
·平均推进力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·竖直位移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·最大转矩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·平均推进速度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·水生仿生鳍的推进实验研究 | 第1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4-118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14-115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14-115页 |
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1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5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3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0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