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三、重点难点 | 第9-1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一、沂蒙精神的形成条件 | 第11-16页 |
(一) 历史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| 第11-13页 |
1. 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融合 | 第11-12页 |
2. 沂蒙近代革命文化的直接影响 | 第12-13页 |
(二) 革命传统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宝贵财富 | 第13-14页 |
1. 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| 第13页 |
2. 沂蒙人民的抗战支前 | 第13-14页 |
(三) 党的培育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政治渊源 | 第14-16页 |
1. 各级党组织的建立是组织基础 | 第14-15页 |
2. 大力提倡和弘扬沂蒙精神 | 第15-16页 |
二、沂蒙精神的历史发展 | 第16-24页 |
(一)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沂蒙精神的形成阶段 | 第16-19页 |
1. 拥护和热爱党的政治信仰 | 第16-17页 |
2. 前仆后继踊跃参军的革命热情 | 第17-18页 |
3. 沂蒙红嫂等支前模范精神 | 第18-19页 |
(二)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沂蒙精神的发展阶段 | 第19-21页 |
1. 王家坊前等先进典型精神 | 第19-20页 |
2. “愚公移山”精神 | 第20页 |
3. 艰苦奋斗的精神斗志 | 第20-21页 |
(三)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沂蒙精神的完善阶段 | 第21-24页 |
1. 发扬改革开放精神 | 第22页 |
2. 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精神 | 第22-23页 |
3. 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| 第23-24页 |
三、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| 第24-34页 |
(一) 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 | 第24-26页 |
1. 沂蒙精神名称的提出 | 第24-25页 |
2. 沂蒙精神的传播与宣传 | 第25-26页 |
(二) 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| 第26-32页 |
1. 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 | 第27-29页 |
2. 开拓奋进的思想意识 | 第29-30页 |
3. 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| 第30-31页 |
4. 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 | 第31-32页 |
(三) 沂蒙精神的特征 | 第32-34页 |
1. 群体性意识 | 第33页 |
2. 奉献性观念 | 第33-34页 |
3. 实干性精神 | 第34页 |
四、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| 第34-44页 |
(一) 沂蒙精神与民族精神 | 第35-38页 |
1. 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 | 第35-36页 |
2. 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36-37页 |
3. 沂蒙精神是实现“中国梦”的重要动力 | 第37-38页 |
(二) 沂蒙精神与改革开放新时期 | 第38-41页 |
1. 沂蒙精神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需要 | 第38-40页 |
2. 沂蒙精神是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动力 | 第40页 |
3. 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财富 | 第40-41页 |
(三) 沂蒙精神在山东、临沂地区 | 第41-44页 |
1. 沂蒙精神是建设大临沂、新临沂的精神动力 | 第42-43页 |
2. 沂蒙精神是建设大而强、富而美的新山东的需要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8页 |
(一) 发挥沂蒙精神的导向和教育功能 | 第44-45页 |
(二) 建立沂蒙精神教育基地 | 第45-46页 |
(三) 创建沂蒙精神文化产业 | 第46页 |
(四) 拓宽与创新沂蒙精神的传播途径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