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

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及其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导论第9-16页
 一、 选题意义第9-10页
  (一)理论意义第9页
  (二) 现实意义第9-10页
 二、 相关概念第10-11页
  (一) 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第10页
  (二) 责任政府、政府责任制与政府责任制思想第10-11页
  (三) 行政问责制第11页
 三、 文献综述第11-14页
  (一) 国内文献第11-13页
  (二) 国外文献第13页
  (三) 对研究现状的基本评价第13-14页
 四、 研究思路第14-15页
  (一) 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(二) 行文思路第14-15页
 五、 论文创新点第15-16页
第一章 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的理论基础第16-26页
 一、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政府责任制的思想第16-18页
  (一) 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实现真正的责任制第16-17页
  (二) 提出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精简机构和明确权力职能第17页
  (三) 提出国家公务人员对人民的责任必须以法律作为保障第17-18页
 二、 列宁关于政府责任制的思想第18-22页
  (一) 关键在于精简机构、建立工作责任制第18-19页
  (二) 必须保障人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第19-20页
  (三) 重视对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监督检查第20-21页
  (四) 应重视法规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第21-22页
 三、 毛泽东关于政府责任制的思想第22-26页
  (一) 充分授权、精兵简政,明确干部职责分工第22-23页
  (二) 重视民主监督,向人民负责第23-24页
  (三) 重视干部选拔和监督检查第24页
  (四) 加强干部思想建设,树立干部责任意识第24-26页
第二章 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的实践发展历程第26-30页
 一、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开始萌芽第26-27页
 二、 从新中国成立到“文革”结束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初步形成第27-28页
 三、 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的政府责任制思想日臻成熟第28-30页
第三章 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0-41页
 一、 简政放权、分清职责、明确责任主体第30-33页
  (一) 党政分开、下放权力、精简机构第30-32页
  (二) 建立分工负责制,明确责任主体第32页
  (三) 处理好集中统一和分工负责的关系第32-33页
 二、 加强民主监督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33-35页
  (一)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,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第33页
  (二) 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,拓宽民主监督渠道第33-34页
  (三) 实行政务公开,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第34页
  (四) 加强报刊杂志的舆论监督,丰富民主监督形式第34-35页
  (五) 反对大鸣大放,反对通过群众运动进行监督第35页
 三、 完善干部选拔考核奖惩机制、加强组织监督检查第35-37页
  (一) 选拔考核要严格第36页
  (二) 赏罚奖惩要分明第36页
  (三) 监督检查常态化第36-37页
 四、 建立责任制度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37-38页
  (一) 恢复和建立规章制度的关键是建立责任制度第37-38页
  (二) 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实现责任追究有法可依第38页
 五、 建设行政责任制文化,为施行政府责任制注入灵魂第38-41页
  (一) 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,起到敢于负责的榜样和表率作用第38-39页
  (二) 加强教育和帮助,树立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第39页
  (三) 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,发挥其引领作用第39-41页
第四章 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41-50页
 一、 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的现状及实施困境分析第41-45页
  (一) 行政问责客体模糊、问责范围狭窄,行政问责易错位第42页
  (二) 行政问责主体单一、问责权利缺失,行政问责易缺位第42-43页
  (三) 政府公务人员选拔考核与奖惩机制不完善,行政问责难到位第43页
  (四) 行政问责立法滞后,行政问责难定位第43-44页
  (五) 行政问责文化缺失,行政问责难就位第44-45页
 二、 邓小平政府责任制思想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的指导意义第45-50页
  (一) 清晰界定问责客体,扩大问责范围,为行政问责提供目标和依据第45-46页
  (二) 完善问责主体,加强异体问责,为行政问责提供外部动力第46-47页
  (三) 完善选拔考核与组织监督机制,为行政问责提供内生动力第47-48页
  (四) 完善行政法规制度,为行政问责制的落实保驾护航第48页
  (五) 营造问责文化,为行政问责制建设注入灵魂第48-50页
结语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支持:成都保障房小区社会化管理的实证研究
下一篇:我国城市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执行研究--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