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地层φ7m盾构的刀盘适应性及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规律分析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·盾构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7页 |
·复合盾构的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盾构刀盘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现状小结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依托的工程背景 | 第22-24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工程地质 | 第23-24页 |
·水文地质 | 第2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2 复合地层中Φ7m盾构的功能设计与参数计算 | 第26-50页 |
·复合地层的概念 | 第26页 |
·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 | 第26-35页 |
·不利地质因素的分类 | 第26-28页 |
·不利地质因素的工程特性 | 第28-33页 |
·不利地质因素的分布统计 | 第33-35页 |
·复合地层中Φ7m盾构的功能设计 | 第35-37页 |
·功能需求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盾构的装备功能 | 第36-37页 |
·复合盾构的关键参数计算 | 第37-48页 |
·盾尾间隙及盾构直径 | 第37-39页 |
·盾构机装备推力 | 第39-44页 |
·盾构机推进系统功率 | 第44-45页 |
·刀盘装备扭矩 | 第45-47页 |
·螺旋输送机出渣能力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3 复合地层中Φ7m盾构刀盘的适应性分析 | 第50-72页 |
·盾构刀盘的结构形式 | 第50-51页 |
·刀盘开口率 | 第50页 |
·刀盘结构 | 第50-51页 |
·盘形滚刀 | 第51-54页 |
·盘形滚刀的工作机理 | 第52页 |
·盘形滚刀的类型 | 第52-53页 |
·盘形滚刀的尺寸规格 | 第53-54页 |
·刀盘不同区域的滚刀特性 | 第54页 |
·切削型刀 | 第54-58页 |
·切削型刀的工作机理 | 第54-56页 |
·切削型刀的类型 | 第56-57页 |
·切削型刀的失效模式 | 第57-58页 |
·盾构刀具的布局 | 第58-61页 |
·刀具选择 | 第58页 |
·刀具间距 | 第58-60页 |
·刀具的布置层次 | 第60页 |
·刀具的布置方式 | 第60-61页 |
·盾构刀盘的适应性分析 | 第61-67页 |
·刀盘结构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地质适应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刀盘力学特性分析 | 第63-67页 |
·始发段掘进效果分析 | 第67-70页 |
·始发段概况 | 第67-68页 |
·掘进效果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4 隧道上覆软弱地层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分析 | 第72-92页 |
·沉降槽宽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| 第72-73页 |
·盾构掘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73-75页 |
·计算假设 | 第73页 |
·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73-74页 |
·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74-75页 |
·盾构掘进过程的模拟 | 第75页 |
·淤泥地层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·不同深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·不同厚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80-83页 |
·不同穿越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83-91页 |
·穿越比的定义 | 第83-84页 |
·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84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5 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变形分析 | 第92-106页 |
·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92-94页 |
·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92-93页 |
·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93-94页 |
·隧道覆径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94-97页 |
·隧道覆径比的定义 | 第94-95页 |
·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地层复合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97-101页 |
·地层复合比的定义 | 第97-98页 |
·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| 第98-101页 |
·隧道间径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| 第101-104页 |
·隧道间径比的定义 | 第101-102页 |
·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08页 |
·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·展望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