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·综述 | 第13-14页 |
| ·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分析 | 第14-17页 |
| ·丢失本土特色 | 第14-15页 |
| ·设计忽视实用功能 | 第15页 |
| ·缺乏文化内涵 | 第15-16页 |
| ·没有合适的评判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8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| ·地域性特色 | 第21页 |
| ·地域性特色的概念 | 第21页 |
| ·地域性特色概念的局限性 | 第21页 |
| ·艺术价值 | 第21页 |
| ·民居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从徽州古民居的整体布局找寻 | 第23-30页 |
| ·在选址上体现的地域性特色 | 第23-24页 |
| ·尊重自然的选址 | 第24页 |
| ·赋予文化内涵的选址 | 第24页 |
| ·交流融合的平面布局 | 第24-25页 |
| ·科学生态的整体布局 | 第25-27页 |
| ·尊重自然的整体布局 | 第25-26页 |
| ·赋予文化内涵的整体布局 | 第26-27页 |
| ·“天人合一”的水系——以宏村为例 | 第27-29页 |
| ·尊重自然 | 第28页 |
| ·科学规划 | 第28页 |
| ·以“人性化”为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4章 从徽州古民居的造型上找寻 | 第30-41页 |
| ·门楼 | 第30-32页 |
| ·地域性决定的个性造型 | 第30页 |
| ·美学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| 第30-32页 |
| ·马头墙 | 第32-36页 |
| ·地域性决定的个性造型 | 第32页 |
| ·美学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| 第32-34页 |
| ·马头墙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| 第34-36页 |
| ·隔窗 | 第36-38页 |
| ·地域性决定的个性造型 | 第36页 |
| ·美学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| 第36-38页 |
| ·天井 | 第38-41页 |
| ·地域性决定的个性造型 | 第38页 |
| ·美学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| 第38-40页 |
| ·天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| 第40-41页 |
| 第5章 从徽州古民居的装饰上找寻 | 第41-49页 |
| ·木雕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 | 第41-42页 |
| ·装饰材料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| ·表现手法 | 第42页 |
| ·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 | 第42页 |
| ·砖雕 | 第42-44页 |
| ·装饰材料的选择 | 第43页 |
| ·表现手法 | 第43页 |
| ·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 | 第43-44页 |
| ·石雕 | 第44页 |
| ·装饰材料的选择 | 第44页 |
| ·表现手法 | 第44页 |
| ·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 | 第44页 |
| ·传统装饰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问题 | 第44-45页 |
| ·应用方式的不合时宜 | 第45页 |
| ·应用符号的不合时宜 | 第45页 |
| ·应用方法单一 | 第45页 |
| ·徽州古民居装饰的传承与创新 | 第45-48页 |
| ·解析 | 第46-47页 |
| ·对装饰艺术元素的提取和加工 | 第47-4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6章 从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上找寻 | 第49-52页 |
| ·地域性决定的个性色彩 | 第49-50页 |
| ·地理因素决定的色彩运用 | 第49页 |
| ·文化因素决定的色彩运用 | 第49-50页 |
| ·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有机结合 | 第50-51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7章 总结 | 第52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