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墨子》文学研究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2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| 第11-13页 |
二、墨学研究史回顾 | 第13-1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9-22页 |
第一章 墨子思想中的小国关注 | 第22-41页 |
第一节 墨子思想的着眼点:小国问题 | 第22-25页 |
第二节 墨子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 | 第25-32页 |
一、鲁文化对墨子思想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二、东夷古代文化对墨子思想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三、“三代之道”对墨子思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四、墨子学说的实践地——宋国 | 第29-32页 |
第三节 以墨子的小国立场谈墨学“十论”的意义 | 第32-39页 |
一、尚贤、尚同的意义 | 第32-33页 |
二、节用、节葬、非乐的意义 | 第33-35页 |
三、非命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四、天志、明鬼的意义 | 第36-38页 |
五、非攻、兼爱的意义 | 第38-39页 |
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墨子的文学思想 | 第41-58页 |
第一节 墨子的文学观及其形成 | 第41-50页 |
一、墨子的文学观 | 第41-44页 |
二、墨子文学观的形成 | 第44-50页 |
(一)结合客观实际对于三代文化的取舍 | 第44-47页 |
(二)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渗透 | 第47-50页 |
第二节 墨子文学观的意义 | 第50-58页 |
一、墨子文学观的时代意义发微 | 第50-54页 |
二、墨子文学观对后世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第三章 《墨子》文体分类研究 | 第58-80页 |
第一节《墨子》各篇的文体分类(上) | 第58-65页 |
论说体 | 第59-61页 |
演讲体 | 第61-63页 |
语录体 | 第63-65页 |
第二节《墨子》各篇的文体分类(下) | 第65-74页 |
一、《墨经》诸篇和守城诸篇的文体分类 | 第65-68页 |
经体 | 第65页 |
传注体 | 第65-66页 |
书序体 | 第66-67页 |
杂记体 | 第67-68页 |
二、《墨经》文体分类研究对《墨经》作者研究的启示 | 第68-74页 |
第三节《墨子》文体意义初探 | 第74-80页 |
一、墨子的文体观念及其意义 | 第74-76页 |
二、“经体”和“传注体”意义浅谈 | 第76-80页 |
第四章 《墨子》文章研究 | 第80-96页 |
第一节《墨子》的文章特点 | 第80-87页 |
一、以实用为价值核心 | 第80-83页 |
二、根据不同的接受群体,采用不同的语体 | 第83-84页 |
三、反映出历史真实 | 第84-87页 |
第二节《墨子》文章中的艺术性 | 第87-96页 |
一、《墨子》中的比喻手法 | 第87-89页 |
二、以“反问”和“设问”驱动情感 | 第89-91页 |
三、《公输》的叙事艺术 | 第91-96页 |
结语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2页 |
后记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