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1. 前言 | 第13-2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4-27页 |
·茶园间作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·茶园间作模式和间作物种类 | 第14-16页 |
·豆科植物在茶园间作中的应用现状 | 第16页 |
·茶园间作的生态效应 | 第16-17页 |
·山东茶区茶园间作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茶园氮素营养和利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氮素对茶树的生理作用 | 第18页 |
·茶树对氮素的吸收特性 | 第18-19页 |
·茶园氮素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| 第19页 |
·影响茶树氮素吸收的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茶园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| 第20页 |
·茶园微生物及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7页 |
·茶园微生物的组成 | 第20-21页 |
·茶园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·茶园微生物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·茶园固氮微生物 | 第23-27页 |
·固氮微生物概述 | 第23页 |
·豆科植物根瘤形成的基因调控 | 第23-25页 |
·茶园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·目的意义 | 第2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·设备与仪器 | 第29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29-30页 |
·豆科植物间作的氮素协调性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豆科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 | 第30页 |
·豆科植物固氮性能的研究 | 第30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0-34页 |
·豆科植物间作的氮素协调性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豆科植物氮素喜氮类型 | 第30页 |
·豆科植物氮素代谢主要酶活性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豆科植物生长特性及着生根瘤的调查 | 第31页 |
·根系内生固氮细菌的分离纯化 | 第31-32页 |
·培养基的制备 | 第31页 |
·细菌的分离纯化 | 第31-32页 |
·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和检测 | 第32页 |
·固氮酶 nifH 基因的克隆和检测 | 第32页 |
·固氮细菌 SDS-PAGE 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 | 第32页 |
·固氮细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高固氮酶活性菌株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16SrDNA 分子鉴定 | 第33页 |
·细胞形态学特征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| 第34页 |
·固氮菌生长特性研究 | 第34页 |
·细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4页 |
·细菌对 pH 值和温度的响应曲线测定 | 第34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1页 |
·豆科植物间作的氮素协调性研究 | 第35-38页 |
·豆科植物喜氮类型 | 第35-36页 |
·豆科植物氮素代谢主要酶活性 | 第36-38页 |
·硝酸还原酶(NR)活性比较 | 第36页 |
·谷氨酰胺合成酶(GS)活性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硝酸还原酶(NR)和谷氨酰胺合成酶(GS)活性比值 | 第37-38页 |
·豆科植物喜氮类型和氮素代谢主要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| 第38页 |
·豆科植物生长特性 | 第38-40页 |
·豆科植物根系和分枝数的动态变化 | 第38-39页 |
·豆科植物成年期生长指标调查 | 第39-40页 |
·豆科植物根瘤着生情况 | 第40-41页 |
·固氮菌的分离、纯化和 nifH 基因检测 | 第41页 |
·固氮细菌 SDS-PAGE 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固氮菌株的固氮酶活性比较 | 第43-44页 |
·固氮菌株的鉴定 | 第44-48页 |
·16SrDNA 分子鉴定 | 第44-46页 |
·形态学鉴定 | 第46-47页 |
·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| 第47-48页 |
·碳源利用特性 | 第47页 |
·细菌生化反应与需氧特性 | 第47-48页 |
·菌株的生长特性 | 第48-51页 |
·菌株的生长曲线 | 第48-49页 |
·菌株的 pH 值和温度响应曲线 | 第49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6页 |
·关于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方法 | 第51页 |
·筛选菌株的种属特性和来源植物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间作物的种类、生长特性与间作适宜性的讨论 | 第52-53页 |
·豆科植物喜氮类型、酶活性及适宜生育时期的讨论 | 第53-55页 |
·茶园间作豆科植物的筛选结果 | 第55-56页 |
5 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