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引 言 | 第1-2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 | 第8-10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产生 | 第8-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9-10页 |
·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·基于环境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 | 第12-15页 |
·“绿色”GDP指标 | 第13页 |
·“国家财富”衡量指标 | 第13-14页 |
·资源环境的“卫星帐户” | 第14-15页 |
·以系统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指标体系 | 第15-17页 |
·PSR概念模型 | 第15-16页 |
·DSR指标体系 | 第16页 |
·其它的指标体系 | 第16-17页 |
·生物物理量衡量的指标体系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 | 第17页 |
·净初级生产力(NPP)评价法 | 第17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状况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| 第22-48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 | 第22-34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概念和内涵 | 第23-24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实例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对部分国家生态足迹计算的分析 | 第26-29页 |
·全球生态基准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学者对生态足迹的计算 | 第30-31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的优缺点 | 第31-33页 |
·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近期发展 | 第33-34页 |
·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| 第34-48页 |
·研究方法的提出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5-36页 |
·生态学原理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| 第35页 |
·人地关系理论 | 第35页 |
·生态经济学原理 | 第35页 |
·生态承载力理论 | 第35-36页 |
·区域理论 | 第36页 |
·系统论 | 第36页 |
·控制论 | 第36页 |
·本研究的结构框架 | 第36-38页 |
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8-43页 |
·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选择 | 第38-40页 |
·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选择 | 第40-41页 |
·社会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选择 | 第41-43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43-48页 |
·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方法 | 第43页 |
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方法 | 第43-46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案例研究--福州市2000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| 第48-62页 |
·福州市概况 | 第48-52页 |
·自然地理简况 | 第48-50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48-49页 |
·自然资源 | 第49-50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50-52页 |
·经济建设 | 第50-51页 |
·社会发展 | 第51-52页 |
·福州市2000年度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52-62页 |
·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52-55页 |
·生态足迹计算 | 第52-54页 |
·生态承载力计算 | 第54-55页 |
·生态可持续发展度计算 | 第55页 |
·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55-59页 |
·社会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59-61页 |
·福州市2000年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| 第61页 |
·计算结果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讨 论 | 第62-72页 |
·计算结果的讨论 | 第62-64页 |
·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结果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结果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方法论的讨论 | 第64-68页 |
·生态可持续度的改进 | 第64-67页 |
·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 | 第64页 |
·理想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思路 | 第64-67页 |
·生态赤字的分析 | 第67页 |
·社会经济指标的补充 | 第67-68页 |
·研究的展望 | 第68-72页 |
·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| 第68-71页 |
·关于区际关系研究 | 第71-72页 |
结 论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致 谢 | 第79-8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