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(三) 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3-21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(三) 对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述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| 第21-31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(一) 粮食主产区 | 第21-22页 |
(二)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| 第22-23页 |
二、发达国家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经验和启示 | 第23-27页 |
(一) 美国粮食生产的政策和经验 | 第23-24页 |
(二) 日本粮食生产的政策和经验 | 第24-25页 |
(三) 欧盟粮食生产的政策和经验 | 第25-26页 |
(四) 发达国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启示 | 第26-27页 |
三、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 | 第27-31页 |
(一) 粮食总产量 | 第27-28页 |
(二) 粮食单产 | 第28-29页 |
(三) 人均粮食产量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 | 第31-39页 |
一、产量比较优势指数 | 第31-33页 |
二、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| 第33-35页 |
三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| 第35-37页 |
四、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| 第39-43页 |
一、相关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| 第39页 |
二、模型 | 第39-40页 |
三、参数估计及检验 | 第40-41页 |
四、结论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| 第43-47页 |
一、依法保护耕地资源,稳定粮田面积 | 第43-44页 |
(一) 保护好现有耕地,确保耕地资源的安全底线 | 第43页 |
(二)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,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| 第43-44页 |
二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| 第44页 |
(一) 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 | 第44页 |
(二) 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,做好引导工作 | 第44页 |
三、合理施用化肥,提高化肥利用率 | 第44-45页 |
(一) 合理施用化肥,保持耕地养分平衡 | 第45页 |
(二) 增施有机肥,实行秸杆还田 | 第45页 |
四、以农业科技为支撑,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| 第45-47页 |
(一) 加强科技研究,健全科研成果推广体系 | 第45页 |
(二) 加强科技培训,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素质 | 第45-4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7-49页 |
一、本文的研究结论 | 第47页 |
二、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