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作者简介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4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18页 |
| ·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选题的依据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5页 |
| ·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6页 |
| ·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 | 第18-22页 |
| ·研究区的地理位置 | 第18-19页 |
| 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9-20页 |
| ·构造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·构造演化分析 | 第20页 |
| ·沉积地层特征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 | 第22-36页 |
| ·层序界面确立理论与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| 第23-27页 |
| ·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 | 第23-26页 |
| ·单井、测井层序界面的识别 | 第26-27页 |
| ·等时地层格架分析 | 第27-33页 |
| ·地震合成记录标定 | 第27-28页 |
| ·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| 第28-29页 |
| ·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| 第29-33页 |
| ·地层厚度特征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沙四段残余地层厚度特征 | 第33页 |
| ·沙三段残余地层厚度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沙二段残余地层厚度特征 | 第34-36页 |
| 第四章 沉积体系研究 | 第36-67页 |
| ·单井岩芯分析 | 第36-43页 |
| ·岩芯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单井综合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·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| 第43-49页 |
| ·连井剖面1:埕918—埕919 | 第43-44页 |
| ·连井剖面2:埕10—埕915—埕913—埕917—义282 | 第44页 |
| ·连井剖面3:埕古10—义159—义90—义27 | 第44页 |
| ·连井剖面4:埕919—义282—义284—义35—义27—义89 | 第44-49页 |
| ·砂岩厚度及百分率分析 | 第49-53页 |
| ·砂岩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| 第49页 |
| ·砂岩百分率含量平面分布特征 | 第49-53页 |
| ·典型地震相及地震属性分析 | 第53-57页 |
| ·地震相与沉积体系的对应关系 | 第53-54页 |
| ·地震属性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·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| 第57-62页 |
| ·SQEs4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SQEs3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分析 | 第58页 |
| ·SQEs2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分析 | 第58-62页 |
| ·沉积体系时空展布规律 | 第62-67页 |
| ·埕南断裂特征 | 第62-63页 |
| ·埕南断裂对沉积相的控制 | 第63-64页 |
| ·埕南断裂带沉积模式 | 第64-67页 |
| 第五章 有利目标体预测 | 第67-78页 |
| ·有利相带划分 | 第67-68页 |
| ·有利目标预测 | 第68-78页 |
| 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·埕南断裂带沙四段有利目标预测 | 第71-74页 |
| ·埕南断裂带沙三段有利目标预测 | 第74-76页 |
| ·埕南断裂带沙二段有利目标预测 | 第76-78页 |
|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结论 | 第78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| 内部研究报告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