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圆点最后消融—草间弥生艺术作品解读--Interpretation of Yayoi Kusamas Artworks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0页 |
| 论文选题的理由 | 第8-9页 |
| 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| 第1章 对草间弥生网绘作品的解读 | 第10-16页 |
| ·网绘作品所处的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网绘符合美国前卫艺术思潮 | 第10-12页 |
| ·草间弥生对网绘的阐述 | 第12页 |
| ·网绘——特殊的审美语言 | 第12-14页 |
| ·重复的魅力 | 第12-13页 |
| ·尺寸的巨大 | 第13页 |
| ·点的固有特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网绘产生之源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对草间弥生软雕塑与装置艺术的解读 | 第16-25页 |
| ·草间弥生的创作思想“心因美术” | 第16-17页 |
| ·“性沉迷”表现和原因 | 第16页 |
| ·“食物沉迷”表现和原因 | 第16-17页 |
| ·《压迫意象》系列作品与创作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草间弥生的《千舟连翩》和波普领袖安迪·沃霍 | 第18-20页 |
| ·草间弥生的《镜之屋——阳具的原野》 | 第20-21页 |
| ·观念艺术与《草间弥生的窥探秀》 | 第21-22页 |
| ·草间弥生的《自恋庭园》 | 第22-25页 |
| 第3章 对草间弥生行为艺术的解读 | 第25-29页 |
| ·行为艺术的社会背景 | 第25页 |
| ·前卫女王的“乍现”活动上演 | 第25-27页 |
| ·追忆“乍现”源头 | 第27-29页 |
| ·打破常规的草间弥生 | 第27-28页 |
| ·圆的渊源 | 第28-29页 |
| 第四章 对草间弥生在日本的平面作品解读 | 第29-34页 |
| ·作品的形式语言 | 第29-31页 |
| ·作品的日本性质 | 第31-33页 |
| ·作品的装饰语言 | 第33-34页 |
| 第五章 结合草间弥生艺术作品谈论笔者毕业创作 | 第34-39页 |
| 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主要参考书目 | 第40-41页 |
| 附录 | 第41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