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3页 |
| 1 儒家传统人性论现代转换的时代背景 | 第13-20页 |
| ·当代社会的急剧转型 | 第13-15页 |
| ·当代人文教育的教条化 | 第15-16页 |
| ·当代国民信仰的缺失 | 第16-18页 |
| ·小结 | 第18-20页 |
| 2 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基本内涵 | 第20-36页 |
| ·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 | 第20-26页 |
| ·孟子的“性善论” | 第21-23页 |
| ·荀子的“性恶论” | 第23-26页 |
| ·两汉时期的儒家人性论 | 第26-29页 |
| ·西汉时期的儒家人性论 | 第27-28页 |
| ·东汉时期的儒家人性论 | 第28-29页 |
| ·宋明时期的儒家人性论 | 第29-34页 |
| ·张载——理学二重人性论的开创者 | 第29-31页 |
| ·二程——“天命之性”与“气质之性”统一新路径的开创者 | 第31-33页 |
| ·朱熹——二重人性论完备状态的集大成者 | 第33-34页 |
| ·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3 儒家传统人性论现代转换的现实途径 | 第36-42页 |
| ·应注重超越性维度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| ·应凸显对生命统整性的理解 | 第37-39页 |
| ·应重视对人生的体验 | 第39-40页 |
| ·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社会价值引导 | 第40-42页 |
| 4 儒家传统人性论现代转换的意义 | 第42-46页 |
| ·有助于国人修养身心,培育德性 | 第42-43页 |
| ·有助于国人涵养生命,提升生命境界 | 第43-44页 |
| ·有助于国人觅悟人生,体验幸福和快乐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1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