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曲院风荷植物景观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综述 | 第9-17页 |
| ·相关定义 | 第9页 |
| ·城市公园的定义 | 第9页 |
| ·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定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城市公园历史发展 | 第9-11页 |
| ·国外城市公园的起源与发展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城市公园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·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植物群落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植物景观季相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植物景观空间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植物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外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2 杭州曲院风荷概况 | 第17-22页 |
| ·杭州自然概况 | 第17页 |
| ·曲院风荷区位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曲院风荷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景观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·曲院风荷诗词文化 | 第20-22页 |
| 3 曲院风荷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| 第22-34页 |
| ·调查对象与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调查范围与对象 | 第22-23页 |
| ·群落调查方法 | 第23页 |
| ·数据分析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计算 | 第23-24页 |
| ·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计算 | 第24-2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
| ·物种组成分析 | 第25页 |
| ·植物类型组成与配比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树种应用频度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树种重要值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4 曲院风荷植物景观季相研究 | 第34-50页 |
| ·调查时间与方法 | 第34页 |
| ·调查时间 | 第34页 |
| ·调查方法 | 第3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8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季相景观分布 | 第34-35页 |
| ·四季景观植物组成分析 | 第35-39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季相景观案例分析 | 第39-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5 曲院风荷植物空间研究 | 第50-88页 |
| ·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| 第50-51页 |
| ·园林植物空间的类型 | 第50-51页 |
| ·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尺度与空间感受 | 第51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空间类型 | 第51-52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空间分析 | 第52-8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2页 |
| ·相关说明 | 第52-53页 |
| ·典型案例分析 | 第53-84页 |
| ·小结 | 第84-88页 |
| ·空间类型多样,形态各异 | 第84页 |
| ·空间围合度与植物盖度 | 第84-85页 |
| ·空间感知与 D/H 值 | 第85-86页 |
| ·空间层次与植物高度 | 第86页 |
| ·植物组合空间营造 | 第86-87页 |
| ·水体植物空间营造 | 第87-88页 |
| 6 曲院风荷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| 第88-99页 |
| ·评价对象与方法 | 第88-89页 |
| ·评价对象 | 第88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88-89页 |
| ·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89-93页 |
| 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89-91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91-92页 |
| ·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| 第92-93页 |
| ·确定综合评价分值 | 第9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93-97页 |
| ·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| 第93-96页 |
| ·曲院风荷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96-97页 |
| ·小结 | 第97-99页 |
| 7 结论与讨论 | 第99-101页 |
| ·结论 | 第99页 |
| ·讨论 | 第99-10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1-105页 |
| 附录 曲院风荷植物景观评价照片 | 第105-107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07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