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视觉启发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图像识别的技术挑战 | 第16页 |
·生物视觉感知机制相关研究 | 第16-22页 |
·视觉通路理论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视觉感知不变性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视觉特征组织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视觉注意机制研究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·论文的章节安排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边界和表面感知的神经动力学模型 | 第25-49页 |
·引言 | 第25页 |
·基于主导拮抗抑制机制的轮廓检测 | 第25-37页 |
·BCS 模型简介 | 第25-26页 |
·改进模型描述 | 第26-33页 |
·主导拮抗抑制机制的数学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34-37页 |
·自然图像的亮度感知 | 第37-48页 |
·亮度感知概念描述 | 第37-38页 |
·自然图像的亮度感知模型 | 第38-44页 |
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44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基于视觉掩蔽效应的图像扩散 | 第49-59页 |
·图像扩散的相关研究 | 第49-50页 |
·视觉掩蔽效应 | 第50页 |
·基于视觉掩蔽效应的图像扩散算法 | 第50-55页 |
·各向异性扩散 | 第50-51页 |
·非均质性度量 | 第51-53页 |
·噪声可见度函数及扩散方程 | 第53-54页 |
·算法描述 | 第54页 |
·稳定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55-58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55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5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场景的快速感知分类 | 第59-81页 |
·引言 | 第59-61页 |
·场景识别的概念 | 第59-60页 |
·场景识别的意义 | 第60-61页 |
·场景识别的特点 | 第61页 |
·场景识别的相关研究 | 第61-66页 |
·基于低层特征的表达方法 | 第62-63页 |
·中层语义建模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基于局部子块的中层表达建模 | 第64-65页 |
·生物视觉启发的方法 | 第65-66页 |
·场景特征描述方法 | 第66-71页 |
·场景识别的要素 | 第66-67页 |
·特征提取方法 | 第67-71页 |
·实验和讨论 | 第71-79页 |
·测试数据集 | 第71-73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73-79页 |
·结论 | 第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视觉空间注意机制建模 | 第81-107页 |
·引言 | 第81-82页 |
·自底向上的视觉注意模型 | 第82-98页 |
·相关研究 | 第82-85页 |
·一种自底向上的视觉注意模型 | 第85-92页 |
·模型性能评估 | 第92-98页 |
·融入自顶向下知识的注意模型 | 第98-106页 |
·相关研究 | 第98-99页 |
·空间注意的上下文引导模型 | 第99-102页 |
·实验和讨论 | 第102-10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六章 引入注意机制的目标识别 | 第107-123页 |
·引言 | 第107页 |
·皮层目标识别的相关研究 | 第107-110页 |
·目标识别的生理基础 | 第107-108页 |
·生物视觉目标识别计算模型 | 第108-109页 |
·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| 第109-110页 |
·自适应共振理论简介 | 第110-116页 |
·ART 的工作原理 | 第111-112页 |
·Default ARTMAP2 算法描述 | 第112-116页 |
·引入注意机制的目标识别建模 | 第116-121页 |
·模型描述 | 第116-119页 |
·实验设计和参数选择 | 第119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123-127页 |
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23-124页 |
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24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1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