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“无意识”行为与“无意识”设计 | 第15-35页 |
·“无意识”行为认识 | 第15-23页 |
·“无意识”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“无意识”行为类型 | 第16-20页 |
·“无意识”行为成因 | 第20-21页 |
·“无意识行为”与“无意识设计” | 第21-23页 |
·无意识行为研究对无意识设计的意义 | 第23页 |
·“无意识”设计的初步认识 | 第23-24页 |
·“无意识”设计涉及到的学科 | 第24-33页 |
·情感化设计 | 第25-26页 |
·感性设计 | 第26-27页 |
·产品语义学 | 第27-30页 |
·人性化设计 | 第30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“有意识”行为与“有意识”设计 | 第35-51页 |
·“有意识”行为认识 | 第35-42页 |
·“有意识”概述 | 第35页 |
·“有意识”行为的类型 | 第35-39页 |
·“有意识”行为的成因 | 第39-41页 |
·“有意识行为”与“有意识设计” | 第41-42页 |
·“有意识”设计的定义 | 第42页 |
·“有意识”设计的重要性 | 第42-46页 |
·“无意识”与“有意识”的关系 | 第42-44页 |
·“有意识”的脑区活动程度高于“无意识” | 第44-45页 |
·“有意识”的行为参考成分高于“无意识” | 第45-46页 |
·“有意识”设计涉及到的学科 | 第46-50页 |
·人机工程学 | 第46-47页 |
·材料学 | 第47页 |
·道德、设计规范 | 第47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基于“无意识”的“有意识”设计指导理论 | 第51-67页 |
·安全性原则 | 第51-58页 |
·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节律 | 第51-54页 |
·符合日常行为习惯 | 第54-56页 |
·符合设定的限制条件 | 第56-58页 |
·符合人的身体缺陷和人的意愿 | 第58页 |
·适用性原则 | 第58-63页 |
·联想原则 | 第59-60页 |
·易用性原则 | 第60-63页 |
·引导性原则 | 第63-66页 |
·外在行为引导 | 第64-65页 |
·内在观念引导 | 第65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5章 基于“无意识”的“有意识”设计评价及应用分析 | 第67-76页 |
·产品的评价 | 第67-68页 |
·功能评价 | 第67-68页 |
·操作评价 | 第68页 |
·市场评价 | 第68页 |
·产品的价值体现 | 第68-69页 |
·实用价值 | 第68-69页 |
·经济价值 | 第69页 |
·美学价值 | 第69页 |
·社会价值 | 第69页 |
·从“无意识”到“有意识”的产品设计应用 | 第69-76页 |
·无意识的设计流程及设计原型开发 | 第69-73页 |
·有意识的设计流程及原型开发 | 第73-7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
·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| 第76页 |
·对前景的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