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38页 |
| 一、关于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研究 | 第13页 |
| 二、诂经精舍及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的研究前史 | 第13-30页 |
| 1、诂经精舍的基本情况 | 第13-15页 |
| 2、民国时期关于诂经精舍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3、1949年以后的相关研究 | 第18-30页 |
| 三、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30-38页 |
| 1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学术研究的内容 | 第31-34页 |
| 2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学术研究的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3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的学术水平、价值与借鉴 | 第35-36页 |
| 4、论文的主要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第一章 诂经精舍及其《文集》的概况 | 第38-54页 |
| 一、诂经精舍的盛衰及其规制 | 第38-48页 |
| 1、诂经精舍的创办与沿革 | 第38-40页 |
| 2、诂经精舍的学术宗旨 | 第40-43页 |
| 3、诂经精舍的盛衰变迁 | 第43-44页 |
| 4、诂经精舍的规制 | 第44-45页 |
| 5、诂经精舍的人员与研究方式 | 第45-48页 |
| 二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的编纂与各集情况 | 第48-54页 |
| 1、精舍的藏书与刻书 | 第48页 |
| 2、八部诂经精舍文集的情况 | 第48-54页 |
| 第二章 经史古籍的总论通例研究 | 第54-79页 |
| 一、总论性研究 | 第55-70页 |
| 1、《易》论 | 第55-57页 |
| 2、大衍之数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论 | 第57-60页 |
| 3、论《史记》中的《尚书》今古文 | 第60-65页 |
| 4、孔子删《诗》说 | 第65-68页 |
| 5、《春秋》天子之事论 | 第68-70页 |
| 二、通例性研究 | 第70-79页 |
| 1、郑《易》合《彖》、《象》于经辨 | 第70-77页 |
| 2、《尚书》“又曰”解 | 第77页 |
| 3、孔子特笔异于赴告之文考 | 第77-79页 |
| 第三章 经史古籍的具体考证 | 第79-119页 |
| 一、字词考证 | 第79-91页 |
| 1、释能 | 第80-81页 |
| 2、《周易》“履霜”郑读“履”为“礼”解 | 第81-84页 |
| 3、箕子之明夷解 | 第84-86页 |
| 4、辉光日新解 | 第86-88页 |
| 5、《吕刑》皇帝解 | 第88-90页 |
| 6、中庸说 | 第90-91页 |
| 二、人物考证 | 第91-96页 |
| 1、重黎解 | 第92-94页 |
| 2、帝乙考 | 第94-95页 |
| 3、五霸考 | 第95-96页 |
| 三、名物制度考证 | 第96-101页 |
| 1、牛耕说 | 第96-97页 |
| 2、孟子、周礼田制异同考 | 第97-99页 |
| 3、礮考 | 第99-101页 |
| 四、地理考证 | 第101-106页 |
| 1、鬼方考 | 第102-104页 |
| 2、孟子齐四境考 | 第104-105页 |
| 3、五岳考 | 第105-106页 |
| 五、天文历算考证 | 第106-112页 |
| 1、哉生魄解 | 第107-111页 |
| 2、《七月》一篇或称月或称日说 | 第111-112页 |
| 六、小学考证 | 第112-119页 |
| 1、《尔雅》释诂、释言、释训三篇名义说 | 第113-114页 |
| 2、六书假借转注说 | 第114-116页 |
| 3、《说文》《尔雅》相为表里论 | 第116-119页 |
| 第四章 经学史及经史书籍等研究 | 第119-162页 |
| 一、经学史研究 | 第119-134页 |
| 1、六朝经术流派论 | 第119-126页 |
| 2、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论 | 第126-131页 |
| 3、十三经注疏优劣考 | 第131-133页 |
| 4、两汉经师家法考 | 第133-134页 |
| 二、历史人物与经学家研究 | 第134-144页 |
| 1、南宋中兴四将论 | 第135-138页 |
| 2、刘向扬雄优劣论 | 第138-141页 |
| 3、诂经精舍崇祀许郑两先师记 | 第141-143页 |
| 4、拟许、郑二先生祠从祀诸儒考略 | 第143-144页 |
| 三、经学典籍研究 | 第144-152页 |
| 1、《七经孟子考文补遗》跋 | 第145-146页 |
| 2、《表记》《坊记》《缁衣》皆子思子作说 | 第146-147页 |
| 3、董仲舒以《论语》说《春秋》考 | 第147-150页 |
| 4、周秦诸子书引《周易》考 | 第150-152页 |
| 四、史书与古书研究 | 第152-162页 |
| 1、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的策问 | 第153-156页 |
| 2、周代书册制度考 | 第156-158页 |
| 3、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 | 第158-162页 |
| 第五章 《诂经精舍文集》的方法、水平、价值与借鉴 | 第162-210页 |
| 一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学术研究的方法 | 第163-185页 |
| 1、考证的方法 | 第163-174页 |
| 2、论述的方法 | 第174-181页 |
| 3、组织的方法 | 第181-185页 |
| 二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学术研究的水平 | 第185-198页 |
| 1、提出问题的水平 | 第185-188页 |
| 2、解决问题的水平 | 第188-191页 |
| 3、学术传承上的水平 | 第191-193页 |
| 4、学术研究的不足 | 第193-198页 |
| 三、《诂经精舍文集》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借鉴 | 第198-210页 |
| 1、研究上的价值 | 第199-204页 |
| 2、对于当今学术研究的借鉴 | 第204-21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10-216页 |
| 一、古籍 | 第210-212页 |
| 二、专著和论文 | 第212-216页 |
| 著作 | 第212-213页 |
| 论文 | 第213-21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16-217页 |
| 后记 | 第217-2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