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氧化锰对Pb(Ⅱ)/Zn(Ⅱ)的吸附及对As(Ⅲ)/Cr(Ⅲ)的氧化
目录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前言 | 第9-23页 |
·锰氧化细菌 | 第10-12页 |
·生物氧化锰的形成机制 | 第12-15页 |
·生物氧化锰的矿物学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生物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 | 第17-21页 |
·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生物氧化锰的形成及化学法合成水羟锰矿 | 第23-3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23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3-24页 |
·培养基 | 第2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·锰氧化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25-26页 |
·Mn(Ⅱ)浓度 | 第25-26页 |
·培养时间 | 第26页 |
·生物氧化锰的X-射线衍射(XRD)图谱分析 | 第26页 |
·NaClO处理对生物氧化锰XRD图谱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水羟锰矿的化学合成 | 第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·锰氧化菌生长曲线 | 第27-28页 |
·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0页 |
·Mn(Ⅱ)浓度对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培养时间对MnB1形成生物氧化锰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生物氧化锰XRD图谱分析 | 第30页 |
·NaClO处理方法对生物氧化锰结构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生物氧化锰和化学合成氧化锰的物相分析及表征 | 第32-4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供试菌株、培养基、氧化条件及生物氧化锰样品制备 | 第3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2-33页 |
·XRD分析 | 第33页 |
·元素组成分析 | 第33页 |
·比表面积(SSA)分析 | 第33页 |
·红外光谱(FTIR)分析 | 第33页 |
·热重(TG)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3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2页 |
·X-射线衍射 | 第34-35页 |
·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 | 第35-36页 |
·红外光谱(FTIR) | 第36-37页 |
·热重(TG) | 第37-38页 |
·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8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生物氧化锰和化学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 | 第43-5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7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4页 |
·吸附实验 | 第44-45页 |
·Pb(Ⅱ)吸附实验 | 第44-45页 |
·Zn(Ⅱ)吸附实验 | 第45页 |
·氧化实验 | 第45-47页 |
·As(Ⅲ)氧化实验 | 第45-46页 |
·Cr(Ⅲ)氧化实验 | 第46-4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4页 |
·Pb(Ⅱ)和Zn(Ⅱ)的吸附 | 第47-49页 |
·Pb(Ⅱ)吸附 | 第47-48页 |
·Zn(Ⅱ)吸附 | 第48-49页 |
·As(Ⅲ)和Cr(Ⅲ)的氧化 | 第49-54页 |
·As(Ⅲ)的氧化 | 第49-52页 |
·Cr(Ⅲ)的氧化 | 第52-54页 |
·讨论 | 第54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·问题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