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·现实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对象和限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及论文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3页 |
·新产品预发布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0页 |
·新产品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·新产品预发布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新产品预发布的对象和目的 | 第17-19页 |
·新产品预发布适用条件 | 第19-20页 |
·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0-25页 |
·消费者购买意愿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 | 第21-24页 |
·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
·新产品预发布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5-3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1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31-32页 |
·对比评述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手机新产品预发布现状分析 | 第33-38页 |
·手机品牌发展历程及当前手机新产品预发布的主要品牌 | 第33-35页 |
·摩托罗拉时代 | 第33-34页 |
·摩托罗拉、爱立信和诺基业三国演义时代 | 第34页 |
·国内外手机、平分天下时代 | 第34页 |
·智能、3G品牌手机当道时代 | 第34-35页 |
·手机新产品预发布的主要内容 | 第35-38页 |
·手机价格 | 第35-36页 |
·硬件提升 | 第36页 |
·外观设计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 | 第38-43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38-42页 |
·“雾件”历史 | 第38-39页 |
·产品创新性 | 第39-40页 |
·产品稀缺信息 | 第40页 |
·产品价格 | 第40-41页 |
·品牌敏感度 | 第41-42页 |
·研究模型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实证分析 | 第43-61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43-46页 |
·自变量、调节变量和因变量控制 | 第44-46页 |
·研究分析方法 | 第46页 |
·描述性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问卷信度和效度 | 第48-49页 |
·信度分析 | 第48页 |
·效度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因子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假设检验 | 第52-60页 |
·预发布新产品的企业特征——“雾件”历史 | 第52-54页 |
·预发布的产品特征一——产品创新性 | 第54-56页 |
·预发布的产品特征二——稀缺信息 | 第56-58页 |
·预发布的产品特征三——产品价格 | 第58-60页 |
·假设检验汇总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1-65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61-62页 |
·管理建议 | 第62-64页 |
·基于企业“雾件”历史的管理建议 | 第62页 |
·基于品牌敏感度的管理建议 | 第62-63页 |
·基于企业创新性的管理建议 | 第63页 |
·基于产品稀缺信息的管理建议 | 第63-64页 |
·基于产品价格的管理建议 | 第64页 |
·本文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