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砻江上游甲西滑坡形成及复活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9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·一般滑坡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逆向层状结构斜坡失稳破坏机制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滑坡复活机制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滑坡稳定性评价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9-29页 |
·自然地理 | 第19-20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9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19-20页 |
·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0-26页 |
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20-21页 |
·新构造运动 | 第21-23页 |
·河谷地貌演化 | 第23-25页 |
·地震 | 第25-26页 |
·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6-29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6-27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7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7-28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 | 第29-51页 |
·滑坡体的形态特征 | 第29-34页 |
·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| 第34-41页 |
·滑体 | 第34-37页 |
·滑带 | 第37-38页 |
·滑床 | 第38-41页 |
·滑坡复活分区及变形特征 | 第41-51页 |
·坡体总体变形破裂特征及复活分区 | 第41-42页 |
·1#强烈复活体特征 | 第42-44页 |
·2#强烈复活体特征 | 第44-46页 |
·3#复活体特征 | 第46-47页 |
·4#复活体及 5#复活体特征 | 第47-48页 |
·滑坡壁后缘上部破坏迹象 | 第48-49页 |
·上、下游后缘岩体变形特征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| 第51-75页 |
·滑坡形成机制的地质-力学分析 | 第51-59页 |
·形成条件 | 第51-52页 |
·滑坡成因机制地质分析 | 第52页 |
·反倾层状边坡变形力学机制 | 第52-54页 |
·反倾板岩边坡倾倒岩体折断深度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滑坡形成演化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滑坡形成机制底摩擦试验 | 第59-65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59-60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60-61页 |
·模型材料选取及配比 | 第61页 |
·试验成果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页 |
·滑坡形成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5-74页 |
·计算坡面选取 | 第66页 |
·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| 第66-67页 |
·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7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·滑坡形成机制的分析 | 第74-75页 |
第5章 滑坡复活机制分析 | 第75-90页 |
·滑坡复活机制地质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滑坡复活影响因素 | 第75-76页 |
·复活体成因机制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开挖复活机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| 第77-82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77-79页 |
·初始状态下模拟 | 第79-80页 |
·河流冲刷开挖状况下模拟 | 第80-82页 |
·滑坡渗流场-应力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 | 第82-88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82-84页 |
·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| 第84-87页 |
·渗流场-应力场耦合分析 | 第87-88页 |
·复活机制综合分析 | 第88-90页 |
第6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| 第90-100页 |
·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| 第90页 |
·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| 第90-97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90页 |
·参数选择 | 第90-91页 |
·计算工况 | 第91页 |
·稳定性评价标准 | 第91-92页 |
·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| 第92-95页 |
·滑坡稳定性分区评价 | 第95页 |
·因素敏感性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滑坡破坏形式及破坏规模 | 第97页 |
·滑速计算 | 第97-98页 |
·滑坡堵江分析 | 第98-99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98-99页 |
·计算参数及成果 | 第99页 |
·工程影响评价 | 第99-100页 |
结论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引用文献 | 第103-10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