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7-31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6页 |
| ·水库优化调度 | 第19-21页 |
| ·水库泥沙冲淤 | 第21-24页 |
| ·水库水沙联合调度 | 第24-26页 |
| ·水库水沙联合调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8-31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9-31页 |
| 第2章 水库调度与泥沙冲淤规律 | 第31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31页 |
| ·水库调度方式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| 第31-39页 |
| ·水库运用方式类型及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水库运用方式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| ·不同调度方式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·水库排沙方式与冲淤特点 | 第39-47页 |
| ·水库排沙方式及其计算方法 | 第39-44页 |
| ·水库淤积初步平衡后的冲淤特点 | 第44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3章 基于鲶鱼效应粒子群算法的水库优化调度 | 第49-65页 |
| ·引言 | 第49页 |
| ·鲶鱼效应粒子群优化算法 | 第49-55页 |
| ·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| ·鲶鱼效应机制对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| 第51-52页 |
| ·鲶鱼效应粒子群算法的实现步骤 | 第52-55页 |
| ·基于CE-PSO算法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 | 第55-59页 |
| ·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| 第55-57页 |
| ·实例应用 | 第57-59页 |
| ·基于CE-PSO算法的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 | 第59-64页 |
| ·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| 第59-60页 |
| ·实例应用 | 第60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4章 水库水沙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 | 第65-98页 |
| 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| ·泥沙冲淤计算模型 | 第66-75页 |
| ·一维泥沙冲淤计算数学模型 | 第66-71页 |
| ·泥沙冲淤计算模型验证 | 第71-75页 |
| ·水库水沙联调多目标数学模型 | 第75-80页 |
| ·目标函数与决策变量 | 第75-79页 |
| ·约束条件 | 第79-80页 |
| ·多目标问题的非劣解生成技术 | 第80-87页 |
| ·向量优化理论 | 第80-83页 |
| ·基于鲶鱼效应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| 第83-87页 |
| ·基于泥沙约束的三峡水库蓄水时间优化实例 | 第87-92页 |
| ·基于CE-MOPSO算法的水沙优化调度实例 | 第92-9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| 第5章 梯级水库水沙联合调度多目标决策模型及求解方法 | 第98-122页 |
| ·引言 | 第98页 |
| ·梯级水库水沙联调子模型 | 第98-110页 |
| ·防洪调度子模型 | 第99-104页 |
| ·发电调度子模型 | 第104-108页 |
| ·泥沙冲淤计算子模型 | 第108-110页 |
| ·梯级水库水沙联调多目标决策模型 | 第110-112页 |
| ·目标与决策变量的选取 | 第110-111页 |
| ·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| 第111-112页 |
| ·模型的求解与方案评价 | 第112-121页 |
| ·非劣解的生成 | 第112-115页 |
| ·基于组合权重的理想点评价模型 | 第115-1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| 第6章 溪洛渡-向家坝梯级水库水沙联合调度实例 | 第122-142页 |
| ·溪洛渡-向家坝梯级水库概况 | 第122-123页 |
| ·蓄水时间优化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 | 第123-126页 |
| ·蓄水时间调整对发电和航运的影响 | 第126-129页 |
| ·蓄水时间调整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| 第129-134页 |
| ·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泥沙冲淤模型验证 | 第129-131页 |
| ·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| 第131-133页 |
| ·蓄水时间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| 第133-134页 |
| ·梯级水库蓄水时机的水沙联调多目标决策 | 第134-141页 |
| ·水沙联调多目标决策模型建立 | 第134-135页 |
| ·蓄水方案非劣解的生成 | 第135-138页 |
| ·方案评价与分析 | 第138-1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2-145页 |
| ·结论 | 第142-143页 |
| ·展望 | 第143-1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5-155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55-15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56-157页 |
| 致谢 | 第157-15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