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31页 |
一、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4-26页 |
三、本论文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四、比较研究的模式及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第一章 《论语》注本和《四福音书》生死思想概观 | 第31-49页 |
第一节《论语》注本中生死观特质流变之研究 | 第31-39页 |
一、汉至唐时期《论语》注本中经化、玄化与释化的生死精神 | 第32-34页 |
二、宋明至清时期《论语》注本中平实化、理学化、朴学化的生死精神 | 第34-37页 |
三、当代《论语》注本中人文化的生死精神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《新约·四福音书》中的生死特质研究 | 第39-49页 |
一、马太福音中的生死之教 | 第41-43页 |
二、马可福音中的生死之行 | 第43-44页 |
三、路加福音中的生死之爱 | 第44-46页 |
四、约翰福音中的生死之道 | 第46-49页 |
第二章 生死本体论: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基点 | 第49-78页 |
第一节 孔子的生死本体思想 | 第49-56页 |
一、孔子的天人观 | 第49-52页 |
二、孔子的命运观 | 第52-54页 |
三、孔子的人性观 | 第54-56页 |
第二节 耶稣的生死本体思想 | 第56-65页 |
一、耶稣的神人关系论 | 第57-59页 |
二、耶稣的神人二性 | 第59-63页 |
三、耶稣善恶二重的人性观 | 第63-65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生死本体论之比较 | 第65-78页 |
一、孔子之“天人关系”与耶稣之“神人关系” | 第65-70页 |
二、孔子与“天”和耶稣与“上帝” | 第70-72页 |
三、孔子的人性论与耶稣的善恶观 | 第72-78页 |
第三章 生死态度论: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表现 | 第78-109页 |
第一节 孔子的生死态度思想 | 第78-88页 |
一、未知生,焉知死? | 第78-82页 |
二、勇于奋进 | 第82-85页 |
三、生死两安 | 第85-88页 |
第二节 耶稣的生死态度思想 | 第88-98页 |
一、向死而生 | 第89-92页 |
二、积极有为 | 第92-95页 |
三、人我死亡之别 | 第95-98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生死态度论之比较 | 第98-109页 |
一、身心一体与灵肉二元 | 第98-102页 |
二、忠恕突破与宽容革新 | 第102-105页 |
三、出生入死与出死入生 | 第105-109页 |
第四章 生死价值论: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核心 | 第109-139页 |
第一节 孔子生死伦理的价值取向 | 第109-118页 |
一、推仁道于天下 | 第109-112页 |
二、以礼教于百姓 | 第112-115页 |
三、以信取于众 | 第115-118页 |
第二节 耶稣生死伦理的价值取向 | 第118-128页 |
一、为信仰而献身 | 第118-122页 |
二、活出生命的希望 | 第122-125页 |
三、博施爱心 | 第125-128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生死价值论之比较 | 第128-139页 |
一、当“信”与“信德”相望 | 第128-131页 |
二、当“礼”与“望德”相遇 | 第131-134页 |
三、当“仁”与“爱德”相逢 | 第134-139页 |
第五章 生死超越论: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归宿 | 第139-168页 |
第一节 孔子的生死超越思想 | 第139-148页 |
一、成圣贤君子——精神文化生命的超越 | 第139-143页 |
二、慎终追远——家族生命的传承 | 第143-145页 |
三、祭天地鬼神——宇宙、社会生命的融通 | 第145-148页 |
第二节 耶稣的生死超越思想 | 第148-158页 |
一、奔向天国 | 第149-152页 |
二、上帝宇宙性的临在 | 第152-155页 |
三、生死超越的有形彰显 | 第155-158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生死超越论之比较 | 第158-168页 |
一、生死超越的方式:内超与外超 | 第158-161页 |
二、生死超越的具体路径之比较 | 第161-164页 |
三、生死超越的目标:现世与来世 | 第164-168页 |
结语 | 第168-178页 |
一、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的冲突与会通 | 第168-171页 |
二、理性辩证地看待孔子与耶稣的生死伦理思想 | 第171-174页 |
三、孔耶生死伦理之于当代中国生死观 | 第174-1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8-185页 |
在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185-186页 |
后记 | 第186-1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