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8页 |
引言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| 第19-45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9-42页 |
·模式动物斑马鱼 | 第19-22页 |
·斑马鱼发展成为模式动物的历史 | 第19页 |
·斑马鱼的特点和优势 | 第19-20页 |
·斑马鱼的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领域 | 第20页 |
·斑马鱼的原肠期的发育机制 | 第20-22页 |
·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22-32页 |
·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发展史 | 第22-27页 |
·常见噬菌体展示技术特点比较 | 第27-30页 |
·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| 第30-32页 |
·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| 第32-36页 |
·后基因组时代对发育生物学的要求 | 第32-33页 |
·常用蛋白组学研究的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MARCKS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36-42页 |
·生物特点 | 第36-39页 |
·功能特性 | 第39-4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| 第42-4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42-4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淘选和鉴定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的单链抗体 | 第45-65页 |
摘要 | 第45页 |
前言 | 第45-4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3页 |
·实验动物及喂养 | 第46页 |
·文库,菌株和其它试剂 | 第46-48页 |
·E.coli TG1的活化 | 第48页 |
·辅助噬菌体的扩增 | 第48-49页 |
·单链抗体库的扩增 | 第49页 |
·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的淘选 | 第49-50页 |
·噬菌体的ELISA检测 | 第50-51页 |
·可溶性单链抗体的表达 | 第50-51页 |
·ELISA检测 | 第51页 |
·目的单链抗体序列和结构分析 | 第51页 |
·大量制备和分离细菌周质空间的单链抗体 | 第51-52页 |
·单链抗体的SDS-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溶液配制 | 第52-53页 |
·SDS-PAGE | 第53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| 第53页 |
·单链抗体的斑点杂交分析 | 第53页 |
·结果 | 第53-60页 |
·淘选过程中,噬菌体逐渐富集 | 第53-54页 |
·单链抗体序列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单链抗体具备与天然抗原结合的能力 | 第60页 |
·讨论 | 第60-64页 |
·单链抗体的淘选和鉴定 | 第61-62页 |
·单链抗体的结构分析 | 第62页 |
·单链抗体的抗原结合力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第三章 构建斑马鱼胚孔封闭期T7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 | 第65-74页 |
摘要 | 第65页 |
前言 | 第65-6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9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66页 |
·标本来源 | 第66-67页 |
·总RNA提取 | 第67页 |
·mRNA的分离纯化 | 第67页 |
·cDNA的合成及末端平端化 | 第67页 |
·cDNA与EcoRⅠ/HindⅢ linker的连接及酶切 | 第67-68页 |
·cDNA片段的分离 | 第68页 |
·cDNA的重组与体外包装 | 第68页 |
·文库容量测定 | 第68页 |
·文库重组率测定 | 第68-69页 |
·文库的扩增 | 第69页 |
·结果 | 第69-72页 |
·总RNA的提取 | 第69-70页 |
·mRNA分离结果 | 第70页 |
·cDNA的合成与片段分离 | 第70页 |
·包装时噬菌体载体臂和插入片段的摩尔比确定 | 第70-71页 |
·T7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质量鉴定 | 第71页 |
·插入片段长度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讨论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从T7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淘选与单链抗体结合的噬菌体展示多肽 | 第74-90页 |
摘要 | 第74页 |
前言 | 第74-7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9页 |
·包被 | 第75-76页 |
·第一轮淘选 | 第76页 |
·第二轮淘选 | 第76页 |
·第三轮至第六轮淘选重复第二轮淘选步骤 | 第76页 |
·PCR鉴定 | 第76-77页 |
·富集的噬菌体插入片段的测序及分析 | 第77页 |
·噬菌体展示多肽对应基因在胚胎发育早期表达谱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设计引物序列 | 第77页 |
·胚胎的收集 | 第77-78页 |
·原位杂交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结果 | 第79-84页 |
·淘选过程中,噬菌体逐渐被富集 | 第79-81页 |
·噬菌体插入片段的序列分析 | 第81页 |
·预测多肽的序列和理化性质分析 | 第81-84页 |
·噬菌体展示片段同源基因的Gene ontology分析 | 第84页 |
·噬菌体插入片段在胚胎发育早期泛表达 | 第84页 |
·讨论 | 第84-89页 |
·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| 第84-85页 |
·单链抗体和T7噬菌体展示多肽间的相互作用 | 第85-86页 |
·单链抗体的结合片段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单链抗体scFv 1的结合蛋白 | 第86-88页 |
·单链抗体scFv 2的结合蛋白 | 第88页 |
·单链抗体同时识别多个蛋白 | 第88-89页 |
·结论 | 第89-90页 |
第五章 斑马鱼marcks基因CDS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| 第90-102页 |
摘要 | 第90页 |
前言 | 第90-9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91-93页 |
·marcks基因CDS全长的克隆 | 第91-92页 |
·斑马鱼的喂养及体外受精 | 第91页 |
·总RNA的提取 | 第91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91-92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92页 |
·启动子结构预测 | 第92页 |
·预测蛋白质的结构 | 第92页 |
·基因进化分析 | 第92页 |
·原位杂交分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| 第92-93页 |
·结果 | 第93-99页 |
·CDS全长克隆 | 第93页 |
·蛋白质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93-94页 |
·预测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空间构象 | 第94页 |
·预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| 第94页 |
·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| 第94页 |
·斑马鱼marcks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图案 | 第94-99页 |
·讨论 | 第99-101页 |
·MARCKS蛋白 | 第99-100页 |
·斑马鱼的marcks基因 | 第100-101页 |
·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第六章 斑马鱼marcks基因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| 第102-119页 |
摘要 | 第102页 |
前言 | 第102-10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3-106页 |
·质粒构建 | 第103页 |
·体外转录合成marcks-eGFP mRNA和marcks mRNA | 第103-105页 |
·设计合成针对起始密码子的Morphlino | 第105页 |
·胚胎收集 | 第105页 |
·TUNEL法检测细胞调亡 | 第105-106页 |
·胚胎原位杂交 | 第106页 |
·结果 | 第106-115页 |
·MO能够阻止外源marcks基因的表达 | 第106-108页 |
·marcks morpholino注射后导致胚胎背部化 | 第108页 |
·Morpholino毒性不是产生背部化表型的主要原因 | 第108-109页 |
·marcks MO注射后导致中胚层背部化 | 第109-111页 |
·marcks MO注射后导致神经外胚层背部化 | 第111-112页 |
·过表达斑马鱼marcks基因导致胚胎轻度腹部化 | 第112-113页 |
·斑马鱼marcks基因正向调节Wnt/beta-Catenin信号通路的转录活性 | 第113-115页 |
·斑马鱼marcks基因可能影响血液系统命运 | 第115页 |
·讨论 | 第115-118页 |
·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7页 |
附录一 主要试剂、溶液及仪器 | 第137-139页 |
附录二 主要仪器 | 第139-140页 |
附录三 | 第140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