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30页 |
·位移不连续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断层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·初始地应力场反演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·节理岩体变形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支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7-30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DDM 原理及对非线性结构面的求解方法 | 第33-45页 |
·概述 | 第33页 |
·二维 DDM 基本方程 | 第33-36页 |
·三维 DDM 基本解 | 第36-39页 |
·对非线性结构面的求解 | 第39-44页 |
·压剪结构面的 DDM 求解 | 第39-40页 |
·非线性结构面的数值解法及其收敛性 | 第40-43页 |
·DDM 中的程序流程 | 第43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非线性断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| 第45-73页 |
·概述 | 第45-46页 |
·地应力及其影响因素 | 第46-49页 |
·地应力的成因 | 第46-47页 |
·影响地应力的因素 | 第47-49页 |
·断层模型概述 | 第49-54页 |
·法向变形模型 | 第49-52页 |
·切向变形模型 | 第52-53页 |
·剪切强度 | 第53-54页 |
·断层周边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的 DDM 分析 | 第54-59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54-55页 |
·断层附近应力方向 | 第55-56页 |
·断层附近应力大小 | 第56-57页 |
·受载后断层附近位移分布 | 第57-58页 |
·断层应力与变形 | 第58-59页 |
·断层影响范围 | 第59页 |
·断层力学参数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·断层刚度 | 第60页 |
·断层尺寸 | 第60-61页 |
·断层摩擦角 | 第61页 |
·断层扰动范围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1-67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62页 |
·断层倾角对扰动范围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·断层摩擦角对扰动范围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断层粘聚力对扰动范围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·线性与非线性断层模型的比较 | 第67-71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67-68页 |
·断层附近应力场比较 | 第68-69页 |
·断层附近位移场比较 | 第69-70页 |
·断层应力比较 | 第70页 |
·断层变形比较 | 第70-71页 |
·断层影响范围比较 | 第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四章 初始地应力场回归反演 | 第73-103页 |
·概述 | 第73-74页 |
·地应力场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| 第74-77页 |
·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| 第74页 |
·地应力场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74-75页 |
·计算区域的确定 | 第75页 |
·多元回归分析数学模型 | 第75-76页 |
·回归系数 Li的求解 | 第76-77页 |
·考虑参数优化的回归分析方法 | 第77-81页 |
·优化反演的基本理论 | 第77-78页 |
·Nelder-Mead 优化反演方法 | 第78-79页 |
·考虑参数优化的回归反演程序流程 | 第79-81页 |
·有实测地应力值的地应力回归反演案例分析 | 第81-91页 |
·工程背景与地应力实测情况 | 第81-83页 |
·DDM 优化回归计算模型 | 第83-84页 |
·DDM 优化回归分析结果 | 第84-86页 |
·与 FEM 回归分析、实测值的比较 | 第86-91页 |
·无实测地应力的地应力场回归反演 | 第91-102页 |
·基于断层断距的地应力场回归反演方法 | 第91-93页 |
·象鼻岭隧道工程区域地应力场 | 第93-97页 |
·麻地箐隧道工程区域地应力场 | 第97-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第五章 断层带节理岩体的变形特性 | 第103-161页 |
·概述 | 第103-104页 |
·节理岩体等效变形模型 | 第104-122页 |
·节理岩体变形参数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 | 第104-108页 |
·节理岩体变形特性一维柱状结构模型的构建 | 第108-114页 |
·节理岩体变形方向特性判定方法的构建 | 第114-119页 |
·工程实例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·节理岩体变形的 DDM 计算方法 | 第122-127页 |
·节理演化阶段及体积应变状态 | 第123页 |
·基本假设 | 第123页 |
·基于断裂理论的节理状态判断 | 第123-124页 |
·体积变化的 DDM 计算方法 | 第124-127页 |
·受压节理岩体的体积变化分析 | 第127-138页 |
·成组排列节理断裂扩展及其裂隙性扩容 | 第127-129页 |
·任意节理断裂扩展及其裂隙性扩容 | 第129-136页 |
·基于岩块变形模量及节理刚度特性的剪胀预测 | 第136-138页 |
·卸载条件下节理岩体扩容特性 | 第138-147页 |
·节理岩体卸载体积应变 DDM 处理方法 | 第138-140页 |
·无限体及半无限体内节理发育问题 | 第140-142页 |
·有限边界内节理发育问题 | 第142-145页 |
·无限区域内局部开挖卸载问题 | 第145-147页 |
·隧道开挖卸载扰动特性及变形位移的局部化 | 第147-158页 |
·数值模型概要 | 第147-148页 |
·隧道开挖卸载围岩变形局部化 | 第148-151页 |
·隧道与断层破碎带夹角的影响 | 第151-152页 |
·断层带与两侧岩体弹性模量比的影响 | 第152-155页 |
·不同侧压比的影响 | 第155-158页 |
·小结 | 第158-161页 |
第六章 穿越断层带隧道围岩地压特性及其合理支护方法 | 第161-195页 |
·概述 | 第161页 |
·地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61-176页 |
·经典地压理论及其合理性 | 第161-164页 |
·基于三维数值方法的地压特征(支护控制曲线)曲线建立 | 第164-167页 |
·地质因素对地压特征曲线的影响 | 第167-172页 |
·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卸载位移特性 | 第172-176页 |
·穿越断层带隧道支护理论与方法 | 第176-186页 |
·传统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理论的适用性 | 第176-178页 |
·基于支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综合优化的支护理论及方法 | 第178-186页 |
·支护方式比较与支护方法应用 | 第186-194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186页 |
·象鼻岭隧道有限元模型 | 第186-188页 |
·典型支护方式比较 | 第188-193页 |
·二次支护时机的确定 | 第193-194页 |
·小结 | 第194-19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95-1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9-209页 |
致谢 | 第209-211页 |
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211-2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