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和解基本问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刑事和解的概述 | 第9-15页 |
(一) 刑事和解的起源与沿革 | 第9-11页 |
1. 西方刑事和解的背景和起源 | 第9-10页 |
2. 我国关于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 | 第10-11页 |
(二) 刑事和解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| 第11-15页 |
1. 刑事和解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2.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| 第13页 |
3. 刑事和解与“私了” | 第13-15页 |
二、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| 第15-20页 |
(一) 传统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 | 第15-17页 |
1. 国家对刑罚权由独揽到相对释放 | 第15页 |
2. 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加强 | 第15-16页 |
3. 被害人主体地位的回归 | 第16-17页 |
(二) 新形势下建立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| 第17-20页 |
1.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的刑事和解 | 第17页 |
2. 公法私法化趋势下的刑事和解 | 第17-18页 |
3. 市场经济与刑事和解 | 第18-20页 |
三、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程序的解读 | 第20-27页 |
(一)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| 第20-21页 |
(二) 刑事和解的主体和代为和解 | 第21-22页 |
(三) 刑事和解的方式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(四) 刑事和解的法律后果 | 第24-25页 |
(五) 达成和解协议后能否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| 第25-27页 |
四、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建议和理性反思 | 第27-33页 |
(一) 进一步完善刑事和解的法律规定 | 第27-30页 |
1. 对“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”的理解 | 第27页 |
2. 单位能否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 | 第27-28页 |
3. 共同犯罪或多起犯罪的量刑均衡问题 | 第28-29页 |
4. 对当事人毁约或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处理 | 第29-30页 |
(二) 建立刑事和解的配套制度 | 第30-31页 |
1. 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| 第30页 |
2. 建立心理矫正机制 | 第30-31页 |
3. 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| 第31页 |
(三) 完善并加强对刑事和解的审查和监督 | 第31-33页 |
1. 和解当事人双方力量失衡及其制约 | 第31-32页 |
2. 对和解协议内容的审查 | 第32页 |
3. 防止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| 第32-33页 |
结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