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RS和GIS的建三江垦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1 引言 | 第13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·国外主要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0页 |
·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 | 第20页 |
·耕地资源安全 | 第20页 |
·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| 第20页 |
·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耕地稀缺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人地关系论 | 第21页 |
·系统理论 | 第21页 |
·安全科学理论 | 第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| 第22-32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| 第22页 |
·研究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23页 |
·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| 第23-24页 |
·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与融合 | 第23页 |
·投影转换 | 第23页 |
·图像拼接 | 第23-24页 |
·几何校正 | 第24页 |
·图像增强处理 | 第24页 |
·研究区影像裁剪 | 第24页 |
·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| 第24-29页 |
·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| 第24-25页 |
·解译方法的选择与解译标志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·遥感影像监督分类 | 第26页 |
·分类后处理 | 第26-29页 |
·基于 GIS 的基础数据处理 | 第29-32页 |
·GIS 的表面分析 | 第29页 |
·叠置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栅格运算与统计分类 | 第30-32页 |
4 土地利用变化及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| 第32页 |
·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耕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耕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| 第34页 |
·耕地变化空间特征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耕地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影像因素分析 | 第36页 |
·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页 |
·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-38页 |
5 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取 | 第38-45页 |
·评价单元的确定 | 第38页 |
·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8-40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8页 |
·评价指标选取及其说明 | 第38-40页 |
·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| 第40-44页 |
·指标标准化 | 第40-42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2-44页 |
·评价方法选取 | 第44-45页 |
6 建三江垦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| 第45-58页 |
·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 | 第45-47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45-47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7页 |
·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 | 第47-50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47-5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0页 |
·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| 第50-52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50-5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2页 |
·耕地资源综合安全评价 | 第52-58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52-55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5-58页 |
7 维护耕地资源安全的措施与建议 | 第58-60页 |
·加强耕地管理,保证耕地数量 | 第58页 |
·建立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的经济机制 | 第58页 |
·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耕地质量安全 | 第58页 |
·加强保护耕地资源生态环境 | 第58-59页 |
·建立垦区耕地资源安全的信息系统与预警机制 | 第59-60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60-62页 |
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