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| ·油脂的加氢 | 第8-10页 |
| ·油脂 | 第8页 |
| ·油脂加氢的必要性 | 第8-9页 |
| ·加氢催化剂的必要性 | 第9-10页 |
| ·油脂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10-13页 |
| ·单组份金属催化剂 | 第10页 |
| ·双组份金属催化剂 | 第10-11页 |
| ·多组分金属催化剂 | 第11-12页 |
| ·均相加氢催化剂 | 第12-13页 |
| ·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| 第13页 |
| ·金属的催化作用原理及加氢工艺 | 第13-18页 |
| ·金属的吸附能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原子核外 d 轨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| ·金属原子的几何构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催化加氢的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油脂的加氢工艺 | 第17-18页 |
| ·课题选择的根据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载体 SiO_2的制备 | 第20-30页 |
| ·前言 | 第20-22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22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22-23页 |
| ·SiO_2的制备 | 第23页 |
| ·SiO_2的表征 | 第2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8页 |
| ·不同滴加方式比较 | 第23-24页 |
| ·硅酸钠浓度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盐酸浓度的影响 | 第25页 |
| ·PEG 与硅酸钠摩尔比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不同分子量的 PEG 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·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原料制备 SiO_220 | 第27-28页 |
| ·两种制备 SiO_2方案的比较 | 第28页 |
| ·热处理 | 第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| 第30-56页 |
| ·前言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1-33页 |
| ·所用试剂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2页 |
| 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2-33页 |
| ·油脂评价指标及测定 | 第33-35页 |
| ·主要评价指标--碘值 | 第33-34页 |
| ·次要评价指标 | 第34-3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5-54页 |
| ·不同负载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Ni-Fe 与 Ni-Co 不同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| ·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·焙烧时间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还原温度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| ·还原时间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反应压力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反应温度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·总结 | 第56-57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| 附录 1:创新之处 | 第63-64页 |
| 附录 2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