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绪论 | 第15-26页 |
一、 选题缘起 | 第15-17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上编 总论 | 第26-127页 |
第一章 明清桐城望族的兴盛与诗歌的繁荣 | 第26-81页 |
第一节 明清桐城望族的兴盛与诗歌的繁荣 | 第26-41页 |
一、 明清桐城望族的兴起 | 第26-29页 |
二、 明清桐城望族概貌 | 第29-39页 |
三、 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的繁荣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明清桐城望族诗歌文献考证 | 第41-81页 |
一、 地域诗歌总集与明清桐城望族诗歌 | 第42-53页 |
二、 家族诗歌总集与明清桐城望族诗歌 | 第53-62页 |
三、 明清桐城望族诗人留存别集考录 | 第62-81页 |
第二章 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的文化历史环境 | 第81-106页 |
第一节 地域文化和明清桐城望族诗歌 | 第81-88页 |
一、 桐城的文化地理环境 | 第81-82页 |
二、 地域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的影响 | 第82-88页 |
第二节 家族文化和明清桐城望族诗歌 | 第88-95页 |
一、 理学与桐城望族诗家对儒家诗教的传承 | 第89-91页 |
二、 尚学重教的风气与桐城望族诗人对诗人之学的重视 | 第91-92页 |
三、 家族诗文化的传承与桐城望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| 第92-95页 |
第三节 明清政治风云对桐城望族诗歌的影响 | 第95-106页 |
一、 桐城望族诗人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出处选择及心灵回响 | 第95-103页 |
二、 盛世元音——桐城望族诗人在新朝规范秩序下的调整和顺应 | 第103-106页 |
第三章 桐城望族诗学与明清诗坛 | 第106-127页 |
第一节 明清桐城望族诗人的诗学活动 | 第106-118页 |
一、 明清桐城望族诗人的交游唱和情况 | 第106-110页 |
二、 明清桐城望族诗人的结社 | 第110-118页 |
第二节 明清桐城望族诗学的流变及影响 | 第118-127页 |
一、 明清桐城望族诗学的流变 | 第118-124页 |
二、 “桐城诗派”的形成与桐城望族诗学的影响 | 第124-127页 |
下编 分论 | 第127-319页 |
第四章 桂林方氏家族诗歌研究 | 第127-218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127-149页 |
第二节 明代前中期桂林方氏家族诗人 | 第149-157页 |
第三节 明末清初桂林方氏家族诗人的出处选择与诗歌创作 | 第157-205页 |
一、 遗民诗人群体及诗歌创作 | 第157-191页 |
二、 方拱乾家族的政治遭遇及诗歌创作 | 第191-205页 |
第四节 桂林方氏家族的女性诗人 | 第205-218页 |
一、 方孟式与《纫兰阁集》 | 第206-209页 |
二、 方维仪与《清芬阁集》 | 第209-215页 |
三、 方维则与《茂松阁集》 | 第215-218页 |
第五章 麻溪姚氏家族诗歌研究 | 第218-254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218-227页 |
第二节 姚旭、姚孙榘、姚孙棐等明代姚氏诗群 | 第227-233页 |
一、 姚旭的诗歌创作 | 第227-228页 |
二、 姚孙榘的诗歌创作 | 第228-229页 |
三、 姚孙棐与《亦园诗集》 | 第229-233页 |
第三节 姚文然、姚范等明末清初姚氏诗人 | 第233-241页 |
一、 姚文然与《姚端恪公诗集》 | 第233-236页 |
二、 姚范与《援鹑堂诗集》 | 第236-241页 |
第四节 姚鼐 | 第241-254页 |
一、 姚鼐的诗学理论 | 第241-249页 |
二、 姚鼐诗歌的艺术风貌 | 第249-254页 |
第六章 张氏家族诗歌研究 | 第254-281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254-264页 |
第二节 张秉文、张秉哲等明清之际张氏家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| 第264-269页 |
第三节 张英、张廷瓒、张廷玉等父子诗群 | 第269-281页 |
一、 张英与《笃素堂诗》、《存诚堂诗》 | 第269-274页 |
二、 张廷瓒与《传恭堂诗》 | 第274-279页 |
三、 张廷玉与《澄怀园诗》 | 第279-281页 |
第七章 左氏家族诗歌研究 | 第281-298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281-284页 |
第二节 左光斗诗歌研究 | 第284-289页 |
第三节 “龙眠四杰”及左如芬诗歌研究 | 第289-298页 |
一、 “龙眠四杰”诗歌研究 | 第289-295页 |
二、 左如芬与《纕芷阁诗》 | 第295-298页 |
第八章 马氏家族诗歌研究 | 第298-319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298-306页 |
第二节 马之瑛与《秫庄诗集》 | 第306-310页 |
第三节 马敬思、马朴臣、马宗琏等清代马氏家族诗人 | 第310-319页 |
一、 马敬思与《虎岑诗集》 | 第310-312页 |
二、 马朴臣与《报循堂诗钞》 | 第312-316页 |
三、 马宗琏与《校经堂诗抄》 | 第316-319页 |
结语 | 第319-3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0-32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328-329页 |
后记 | 第3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