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假释制度概论 | 第11-15页 |
第一节 假释制度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一、假释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1页 |
二、我国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假释制度的定义 | 第12页 |
第三节 假释制度的主要功能 | 第12-15页 |
一、激励罪犯主动接受教育改造 | 第12-13页 |
二、帮助罪犯提前融入社会 | 第13页 |
三、彰显法律的延伸威慑力 | 第13-14页 |
四、补救量刑的差异性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我国假释的适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5-24页 |
第一节 某监狱假释适用调查情况 | 第15-18页 |
一、假释适用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率偏低 | 第15页 |
二、重减刑、轻假释的情况较为突出 | 第15-18页 |
第二节 我国假释制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-24页 |
一、假释适用率偏低 | 第18-19页 |
二、假释立法上存在缺陷 | 第19页 |
三、假释适用程序不够科学 | 第19-20页 |
四、假释适用中司法认定较被动和消极 | 第20-21页 |
五、罪犯在假释程序中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| 第21-22页 |
六、监督考察流于形式,社区矫正尚未真正建立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| 第24-30页 |
第一节 观念上的因素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立法上的因素 | 第25页 |
第三节 制度上的因素 | 第25-28页 |
一、尚未建立科学的假释再犯预测机制 | 第25-26页 |
二、假释呈报裁定机制运作不畅 | 第26-27页 |
三、减刑制度“短、平、快”严重制约了假释制度 | 第27-28页 |
四、假释考验期的刚性化设计不利于假释罪犯的积极改造 | 第28页 |
第四节 责任风险上的因素 | 第28-29页 |
第五节 社区矫正方面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构想 | 第30-39页 |
第一节 立法方面的完善构想 | 第30-31页 |
一、细化假释制度中的具体条件 | 第30页 |
二、赋予累犯及严重暴力犯获得假释的权利 | 第30页 |
三、扩大对未成年犯及经济犯适用假释的范围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司法适用方面的完善构想 | 第31-39页 |
一、更新执法思想,转变司法观念 | 第31-33页 |
二、建立专门化的假释决定机构,负责假释认定工作 | 第33-36页 |
三、建立健全假释再犯预测机制 | 第36-37页 |
四、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组织,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