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拟空间诱变菌株铜绿假单胞菌代谢产物活性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模拟空间生物学效应 | 第10-11页 |
| ·鼠李糖脂 | 第11-14页 |
| ·鼠李糖脂的结构 | 第11页 |
| ·鼠李糖脂的生产 | 第11-12页 |
| ·分离纯化 | 第12-13页 |
| ·鼠李糖脂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前景 | 第14页 |
| ·脂肽 | 第14-16页 |
| ·脂肽的结构 | 第14页 |
| ·脂肽的合成 | 第14-15页 |
| ·脂肽的分离鉴定 | 第15页 |
| ·脂肽的作用 | 第15-16页 |
| ·脂肽研究前景 | 第16页 |
| ·色素 | 第16-18页 |
| ·铜绿假单胞菌色素的分离和鉴定 | 第16-17页 |
| ·色素的合成 | 第17页 |
| ·色素作用 | 第17-18页 |
| ·药物筛选 | 第18-20页 |
| ·常用药物筛选方法 | 第19页 |
| ·高通量筛选技术 | 第19页 |
| ·高内涵药物筛选 | 第19页 |
| ·生物芯片 | 第19-20页 |
| ·斑纹鱼胚胎 | 第20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2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2 菌株的鉴定与诱变 | 第21-29页 |
| ·引言 | 第2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1-23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21页 |
| ·实验仪器及药品 | 第2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1-22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微生物培养 | 第23页 |
| ·菌种保藏 | 第23页 |
| ·微生物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| 第23页 |
| ·菌株16S rDNA鉴定 | 第23-24页 |
| ·菌种诱变 | 第24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筛选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25-28页 |
| ·菌株形态特征 | 第25页 |
| ·菌株生理生化 | 第25-26页 |
| ·16S rDNA鉴定 | 第26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3 铜绿假单胞菌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筛选 | 第29-41页 |
| ·引言 | 第29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9-31页 |
| ·菌种 | 第2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0-31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3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发酵培养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代谢产物分离提纯 | 第32页 |
| ·薄板层析 | 第32页 |
| ·抑菌实验 | 第32-33页 |
| ·MTT实验 | 第33页 |
| ·质谱分析 | 第33页 |
| ·傅里叶红外 | 第33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33-39页 |
| ·发酵液分离 | 第33-34页 |
| ·抑菌实验 | 第34-35页 |
| ·代谢产物各组分抗肿瘤实验 | 第35-37页 |
| ·细胞毒性实验 | 第37-38页 |
| ·代谢产物活性组分结构鉴定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4 抗肿瘤机制初步探讨 | 第41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1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41-4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页 |
| ·生长曲线 | 第42页 |
| ·AO/EB染色 | 第42页 |
| ·活体在线培养 | 第42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42-48页 |
| ·细胞生长曲线 | 第42-43页 |
| ·细胞染色实验 | 第43-45页 |
| ·细胞活体在线培养 | 第45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5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| 附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