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九州虫草优良菌株选育中的应用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·概述 | 第10页 |
·九州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0-11页 |
·九州虫草的形态特征 | 第10页 |
·九州虫草的生活史 | 第10-11页 |
·九州虫草的人工栽培 | 第11-12页 |
·九州虫草中的化学成分 | 第12-14页 |
·核苷类 | 第12-13页 |
·多糖类 | 第13-14页 |
·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| 第14-16页 |
·原生质体概述 | 第14页 |
·原生质体分离的原理和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原生质体再生的原理和技术 | 第15页 |
·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| 第15-16页 |
·诱变剂的类型 | 第16-17页 |
·诱变方式 | 第17页 |
·核苷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薄层色谱扫描法(TLCS) | 第17-18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 | 第18页 |
·高效毛细管电泳法(HPCE) | 第18-19页 |
·遗传标记 | 第19-23页 |
·形态学标记 | 第19页 |
·细胞学标记 | 第19-20页 |
·生化标记 | 第20-21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21-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 | 第25-37页 |
·引言 | 第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6页 |
·原生质体释放方式及过程 | 第28-31页 |
·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| 第31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九州虫草新菌株 | 第37-53页 |
·引言 | 第3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材料 | 第37-38页 |
·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2页 |
·诱变剂量的选择 | 第39-41页 |
·诱变菌株的筛选 | 第41-48页 |
·正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| 第48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正突变菌株的遗传变异初探 | 第53-66页 |
·引言 | 第5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8页 |
·材料 | 第53-56页 |
·方法 | 第56-5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5页 |
·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61-62页 |
·ISSR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·结论 | 第66页 |
·展望 | 第66-6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