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| ·引言 | 第13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| ·造型和人机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研究现状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研究的现状 | 第16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人性化研究的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·课题整体思路和框架 | 第17-19页 |
| ·课题整体思路 | 第17-18页 |
| ·课题体系及框架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系统的车身造型研究与设计 | 第19-31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的色彩设计与研究 | 第19-24页 |
| ·配色与周围环境关系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·色彩使用与功能符合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·辅助色及其铭牌色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的人机形态设计与研究 | 第24-30页 |
| ·工程机械产品形态的发展 | 第24-26页 |
| ·设计几何学原则在系统造型设计中的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基于设计几何学的车身比例确定和3DS MAX建模 | 第27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系统控制流程设计与运动仿真 | 第31-39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控制流程研究 | 第31-34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控制部分人机组成及功能 | 第31-32页 |
| ·控制系统的具体控制方式介绍 | 第32页 |
| ·控制系统探测臂的工作流程图 | 第32-34页 |
| ·基于3dmax的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的运动仿真 | 第34-38页 |
| ·3DS MAX创建反向运动学(IK)仿真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·基于3DS MAX探测系统的运动学仿真过程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系统操控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| 第39-53页 |
| ·作业椅的设计 | 第39-44页 |
| ·作业椅设计的人体数据基础 | 第39-40页 |
| ·产品功能尺寸确定的步骤 | 第40-42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作业椅主要尺寸的设计 | 第42-44页 |
| ·主要驾驶装置的设计 | 第44-48页 |
| ·手轮(方向盘)的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·仪表装置的设计 | 第45-46页 |
| ·按钮的设计 | 第46-47页 |
| ·脚部操控装置的设计 | 第47-48页 |
| ·探测过程主要控制装置的设计 | 第48-52页 |
| ·操控杆和开关的设计 | 第48-50页 |
| ·显示装置的设计 | 第50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5章 系统作业空间的布局和人机评估 | 第53-67页 |
| ·标准男性坐姿数字模型的建立 | 第53-61页 |
| ·与操控室坐姿相关的男性人体数据 | 第53-55页 |
| ·人体眼睛三维视野的研究 | 第55-57页 |
| ·人体坐姿竖直作业面的研究 | 第57-58页 |
| ·人体坐姿水平作业面的研究 | 第58-59页 |
| ·建立3DS MAX的数字人体比例模型 | 第59-61页 |
| ·河道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作业空间的评估与布局 | 第61-66页 |
| ·评估的主要操控室部件 | 第61-62页 |
| ·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方法和原则 | 第62-65页 |
| ·操控室最终作业空间尺寸关系的确定 | 第65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3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