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脉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临床资料 | 第11-13页 |
1. 病例来源 | 第11页 |
2. 诊断标准 | 第11页 |
3. 纳入研究病例标准 | 第11-12页 |
4.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2页 |
5. 剔除标准 | 第12页 |
6. 脱落标准 | 第12页 |
7. 终止研究标准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试验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| 第13-14页 |
2. 服药及疗程 | 第14-15页 |
3. 观察内容 | 第15页 |
4. 观察方法 | 第15页 |
5.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5-16页 |
6. 统计学处理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结果 | 第17-20页 |
1. 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比较 | 第17页 |
2. 两组治疗前后APTT比较 | 第17页 |
3. 两组治疗前后PT比较 | 第17-18页 |
4.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| 第18页 |
5.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气虚血瘀症状积分比较 | 第18页 |
6. 两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疗效比较 | 第18-19页 |
7. 两组改善中医气血血瘀症状疗效比较 | 第19页 |
8. 不良反应情况 | 第19页 |
9. 脱落病例情况 | 第19-20页 |
第四章 分析讨论 | 第20-25页 |
1. 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| 第20页 |
2. 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对纤维蛋白原的认识 | 第20-22页 |
3.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22页 |
4. 通脉颗粒组方分析 | 第22-23页 |
5.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3页 |
6. 安全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7. 存在问题与展望 | 第24-25页 |
结论 | 第25-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-28页 |
附录 | 第28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文献综述 | 第35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