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| ·炭基材料的概述 | 第11-16页 |
| ·炭基材料的定义及发展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·炭基材料的微晶结构 | 第12-13页 |
| ·炭基材料的孔隙结构 | 第13页 |
| ·炭基材料的表面化学结构 | 第13-16页 |
| ·中孔炭材料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| ·催化剂载体 | 第16-17页 |
| ·电化学应用 | 第17页 |
| ·吸附领域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能源领域的应用 | 第18页 |
| ·H_2S的脱除方法研究 | 第18-22页 |
| ·湿法脱硫 | 第19页 |
| ·干法脱硫 | 第19-22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依据和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实验部分 | 第23-27页 |
| ·原料及试剂 | 第23页 |
| ·实验设备 | 第23-24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制备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装置及催化剂评估 | 第25-26页 |
| ·分析表征 | 第26-27页 |
| ·元素分析 | 第26页 |
| ·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26页 |
| ·热重分析(TG-DTG) | 第26页 |
| ·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26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6页 |
| ·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6页 |
| ·孔隙结构测定(BET) | 第26页 |
| ·样品PH值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氮元素的含量及其化学状态对催化氧化脱除H_2S的影响 | 第27-48页 |
| ·前言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不同氮含量的富氮中孔炭制备 | 第27-28页 |
| ·不同炭化温度富氮中孔炭的制备 | 第28页 |
| ·不同氮含量的富氮中孔炭脱硫剂性能评价 | 第2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6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脱硫剂的化学性质 | 第28-30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脱硫剂的结构特性 | 第30-34页 |
| ·孔隙结构 | 第30-32页 |
| ·形貌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晶型特征 | 第33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的抗氧化性能 | 第33-34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的表面酸碱度 | 第34页 |
| ·不同氮含量的中孔炭脱硫剂催化性能 | 第34-35页 |
| ·富氮中孔炭脱硫剂的脱硫产物及催化剂形态变化 | 第35-40页 |
| ·脱硫产物定量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脱硫产物定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脱硫产物在催化剂载体中的存在形式 | 第39-40页 |
| ·氮的不同化学状态的中孔炭脱硫机理研究 | 第40-46页 |
| ·氮的含量及不同化学状态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·不同炭化温度样品的结构分析 | 第43页 |
| ·不同炭化温度脱硫剂的催化性能 | 第43-45页 |
| ·氮元素的催化反应机理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4章 孔隙结构及工艺条件对富氮中孔炭脱硫硫剂催化氧化H_2S的影响 | 第48-63页 |
| ·前言 | 第4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中富氮中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催化剂评估 | 第4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1页 |
| ·硅胶加入量控制孔隙结构对脱硫性能影响 | 第49-53页 |
| ·不同硅胶含量的富氮中孔炭催化性能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·脱硫产物定量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失活前后孔隙结构变化 | 第52-53页 |
| ·不同硅胶尺寸控制孔隙结构对脱硫影响 | 第53-57页 |
| ·不同硅胶尺寸脱硫剂催化性能对比 | 第53-55页 |
| ·TG-DTG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不同硅胶尺寸脱硫剂失活前后孔结构对比 | 第56-57页 |
| ·工艺条件对脱除H_2S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| ·空速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相对湿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温度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·循环工艺性能 | 第60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5章 论文结论与今后工作展望 | 第63-66页 |
| ·论文主要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·论文的重要创新点 | 第64-65页 |
| ·今后工作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